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句,雪压秋芦白草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 。但是你知道吗吗,在这首诗中,有一句“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锦瑟华年歌送武判官归京途中遇雨兼怀王昌龄二首其一”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一: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如下:
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白话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
其二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
二: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前一句
应该是不教胡马度阴山吧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
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 。二十九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三十九岁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五十岁谪迁潭阳郡龙标尉 。安史之乱发生后,无奈还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辑有《王昌龄集》 。
今天复习王昌龄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

文章插图
这首诗的大意是:秦朝时期的明月,汉朝时期的边关,依旧还在 。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将士们,至今尚未归还 。只要如今仍有像守卫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一样的将领,长期驻守边关 。就绝不会让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 。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这首《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太有名了,它被明代大诗人李攀龙认定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而到了后来杨慎编选《唐人绝句》时,将这首诗排为“全唐第一”,其实,就算放在现代,读过唐诗的人,这一首,算是“必背”一类的,不分老幼,人人会背的 。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融情入景,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整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
整首诗既有对长期戍边士卒的同情,又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从大局出发,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深深的爱国 ***。在字句锤炼上,并无惊艳之处,只是把看似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体现了王昌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充分体现了诗歌之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