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二 )


老子喜欢以水作比喻 。来说明他的道理 。他说柔弱的水还具有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 。人生的态度也应该如此:要能处下、不争而利民 。
“处下”是老子“柔弱”道理的另一种运用 。它含有谦虚容物的意思 。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 。由于它的低洼处下 。所以百川都汇归于海 。老子有感于世上的人 。大家都想站在高处 。都要抢在亮处 。所以他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来说明“处下”的好处 。他认为若能“处下” 。自然能够消解争端 。而培养容人的心量 。
“不争”的观念也基因于此 。在现实社会上 。没有一个角落不是在为着私自的利益而争嚷不休的 。老子深有所感 。所以他要人“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老子的“不争” 。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 。并不是对于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 。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 。他的“不争”的观念 。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 。他仍要人去“为” 。而且所“为”要能“利万物” 。“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 。而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 。却不必擅据为已有 。这种为他人服务(“利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 。也可说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老子所说的“功成而弗居”(二章)“功成而不有”(三十四章)“功成名遂身退”(九章) 。都是这种“不争”思想的引申 。由此推知老子“谦退”、“居后”的观念都蕴涵在这种“不争”的思想里面 。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 。
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其他观点:
这个世界上 。处处都是一个争字:人人争先恐后 。争名夺利 。争权夺势 。争长论短 。因为优质的资源就那么多 。如果不争 。就得不到最好的 。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文章插图
有的人说 。老子是个阴谋家 。他是叫人表面上不争 。背地里却要用尽各种手段去争 。因为《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因为老子一向提倡清净无欲 。自然无为 。功遂身退 。所以他绝不会鼓励人们去争抢 。老子的真意是:只要你不争 。你就能利于不败之地 。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就像大海并没有争什么 。天下的大江大湖却都奔流到海 。
为什么老子提倡“不争”呢?因为他从水这种物质中观察到了“道”的伟大力量 。老子发现 。水这种物质非常特殊 。它非常柔弱 。比任何事物都柔弱 。却又能胜过一切坚硬的事物 。无坚不摧了 。所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文章插图
为什么水如此柔弱 。却又如此强大?老子认为 。这就是因为水“不争”啊 。所以它体现了最高的美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
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最高美德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却不争名争利 。总是流向低处 。甘于居卑处下 。水的这种特性与道是相近的 。
正因为水有不争之德 。所以水最接近于道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战胜水 。因此老子特别重视“不争” 。学道之人也要像水一样 。其他人争强好胜 。学道之人就要居卑处下 。这样却能胜过所有争抢之人 。因为把自己摆在卑下的位置上 。反而能收获他人的景仰与归附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文章插图
那么老子所推崇、提倡的“不争”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居士我认为“不争”一词蕴含着两重含义:
第一 。不争名利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人应当无私地为天下人的福祉而奋斗 。但是不要奋斗的成果据为己有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是圣人 。《道德经》第二章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
意思是圣人(具有最高美德的人 。最理想的统治者)顺应万物的本性处理事情 。辅助百姓自我成就 。万物兴起时不加干涉 。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 。作育万物却不夸耀自己的能力 。事情办成了也不居功 。正因为圣人不居功 。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泯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