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我以前在个办公环境复杂的单位工作 。资源争夺型的岗位 。这种就难免争 。大家都使各种手段 。
我实在是不擅长办公室政治 。后来请教了一个行业的前辈大叔 。他发给我这样一段话:“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大叔让我把视野打开 。看远着点 。站的高点 。我就找了很多书 。又去相关论坛 。查找了一些同行业前辈们的分享 。突然发现 。其实我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收集公司外的资源上 。而不是局限在领导每天发的这点资源上 。
有了这个思路 。我开始尝试以后发现 。我虽然不跟领导要资源 。不跟同事们争资源 。不参与办公室的拉帮结派 。可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业绩比其他人都高 。而且因为外部业务的拓展 。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比如阅读、写作、运营 。每过多久 。我就被猎头联系 。挖去了更好的平台 。拿到了更高的薪水 。
你跟别人争 。很难 。谁也不会愿意把自己手里的东西分给你 。可是你跟自己争 。把自己的盘子做大了 。你盛的东西自然就多了 。不用跟别人争也就够用了 。
其他观点: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又说:“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六章)这说明了“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 。却能绵延不绝 。作用无穷 。“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情况 。正是“无为”状态的一种描写 。正由于“道”所表现的柔弱 。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 。而是自生自长的 。
柔弱的作用 。运用到人生方面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三十六章)并且认为:“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他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七十六章)
老子从经验世界的事象中找到论据 。用以说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 。老子拿人作为例论 。他说人活着的时候 。身体是柔软的 。死了的时侯 。就变成僵硬了 。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 。他说 。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 。形质是柔脆的 。花残叶落的时候 。就变成干枯了 。从这两个例论中 。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个结论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 。“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 。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的 。
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 。“坚强”的东西之所以属于“死之徒” 。乃是因为它们的显露突出 。所以当外力逼近的时候 。便首当其冲了 。所谓“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九章)才能外显 。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 。这正如同高大的树木 。容易引人来砍伐 。这是人为的祸患 。自然的灾难也莫不如此;例如台风吹袭 。高大的树木往往摧折 。甚至连根拔起 。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 。由于它的柔软 。反倒随风飘摇 。而永远不会吹折 。俗语说:“狂风吹不断柳丝 。齿落而舌长存 。”或说:“舌柔在口 。齿刚易折 。”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 。又好比水是“至柔”的东西 。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 。水中抽刀 。无论费多大的力气 。永远是切不断的 。老子从经验世界中找到诸如此类的论据 。而得出这种结论:刚的东西容易折毁 。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 。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 。反是柔弱者 。因此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 。没有能胜过它的 。我们看看 。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 。由于它的持续性 。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 。淹没田舍 。冲毁桥梁 。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 。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 。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 。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 。
老子“柔弱”的主张 。主要是针对于“逞强”的作为而提出的 。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 。自以为是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 。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所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 。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 。并提出“处下”“不争”的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