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为什么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鬼节,也叫盂兰盆节 。据传说,这一天是地府开启鬼门关,让人间的孝子们可以祭祀祖先和亲人的鬼魂,迎接已故的亲人回来探亲 。这个节日最初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到了唐朝时,民间也渐渐开始流传起来 。在这一天,人们要准备饭菜、水果、烛香等物品,供奉在祖先祠堂或者家中,期望祖先可以保佑他们家庭平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毕旭玲
七月半是与清明节、十月初一并称的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它源自古老的太阴历,形成于国家文明诞生初期,体现了中华先民敬祖法天的思想,后来又受到道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
(一)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当代人也常称之为中元节,其实“中元节”这一名称最初是道教的称呼 。而提到中元节,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 。为何这三“元”节都选在农业十五日?原来它们都源自一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太阴历 。太阴历也就是月亮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总结出来的反映地月关系的时间知识体系 。先民很早就发现月相的盈亏变化非常规律,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三个节点普通人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尤其是每月望日,不仅有着标志性的满月,也因皓月当空而显得异常明亮,因此成为早期先民安排祭祀、庆祝等重要生活仪式的时间节点 。也就是说,在太阴历这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中,每月望日(十五)是其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早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至少在神话中的神农氏时代,华夏先民就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道路,因此他们对四季的变化感受特别深刻 。古老的太阴历与四季相结合,每季第一个望日的重要性就超越了其他望日,后来与中国人最普遍的信仰和中华传统信仰的基石——祖先崇拜相结合,成为在夏商周三代就很流行的四时祭祖仪式 。
先秦重要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的《王制》篇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这是说天子与诸侯在每一个季节都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季节的祭祀仪式有不同的名称 。经历过焚书坑儒的秦朝之后的大量儒家典籍都是在西汉时期被默写出来的,其中不免有些错误,东汉经学家郑玄后来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了纠正,说:春礿祭、夏禘祭是夏代和商代的名称,周代就改为春祠祭与夏礿祭 。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四时祭祖是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就形成的重要祭祀仪式 。

农历七月十五为什么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文章插图
2020年9月1日,广西桂林,中元节,人们在资江边漂放河灯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二)
在夏商周时期举行四时祭祖仪式的不仅是天子、诸侯,普通民众也这么做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对四时祭祖的原因、具体时间以及供奉的食物进行了详细记录 。他解释一年四次祭祖的原因是四季成熟的作物不同,供奉给祖先的祭品应该用每一个季节最早成熟的作物,即正月春祠祭的供品是韭菜,四月夏礿祭的供品是新麦,七月秋尝祭的供品是黍稷,十月冬烝祭的供品是新稻 。很明显,四时之祭选在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即春季的正月、春季的四月、秋季的七月、冬季的十月,根据太阴历中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推测,四时祭祖的具体时间是在这些月份的望日,即十五日 。董仲舒强调以四时作物祭祖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神圣而严肃的事情,不仅不能错过合适的祭祀时间,祭祀时还要斋戒沐浴 。也就是说,四时祭祖是将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耕作、作为信仰基础的祖先崇拜以及法地事天的传统哲学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仪式活动,从天子到普通民众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