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古诗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二 )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 , 今日水犹寒” , 是怀古伤今之辞 , 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 , 尤其是诗尾的“寒”字 ,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 寓意丰富 , 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寒”字 , 寓情于景 , 以景结情 , 因意构象 , 用象显意 。景和象 ,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 , 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 , 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 , 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 , 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 , 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 , 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 , 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 , 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 , 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 , 不仅感到水冷气寒 , 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 , 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 , 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 , 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 , 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 , 但“慷慨倚长剑 , 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 。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 , 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 , 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 , 一古一今 , 一轻一重 , 一缓一急 , 一明一暗 , 两条线索 , 同时交待 , 易水跨越古今 , 诗歌超越了时空 , 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 , 全诗融为一体 。既是咏史又是抒怀 , 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 , 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 , 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 , 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 , 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 , 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 , 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 , 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 , 佗傺失志 , 身受迫害 , 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 , 通过咏怀古事 , 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 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 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 , 含蓄精炼的手法 , 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 , 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 , 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
【作者介绍】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古诗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七岁能诗 , 号称“神童” 。早年丧父 , 家境穷困 。龙朔(唐高宗年号 , 公元661—663年)初 , 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 。后拜奉礼郎 , 曾从军西域 , 又入蜀从征云南 。返京后 , 任武功主簿 , 转明堂主簿 , 迁侍御史 。被诬入狱 , 遇赦后出为临海丞 。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 , 讨武兵败 , 逃亡不知所终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 , 世称“王杨卢骆” , 号为“初唐四杰” 。其为五律 , 精工整炼 , 不在沈、宋之下 , 尤擅七言长歌 , 排比铺陈 , 圆熟流转 , 或被誉为“绝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