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也有各自的过年习俗 。比如说,春联、年夜饭、红包、烟花爆竹等等都是传统的过年活动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愿和期许,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过年习俗也逐渐演变,但它们依然是人们欢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
1、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啊?年前习俗:腊月廿三/廿四扫尘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扫屋”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灶糖江苏地方习俗: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腊月廿五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民间有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照田蚕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廿六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廿七贴福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廿八贴窗花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习俗:除夕岁除,在年的最后一天,通常在农历二十九或三十日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意为“岁除之夜”,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祭祖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贴年红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节期习俗:1、正月初一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活动达于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岁岁首拜祭天地神灵(祖先)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 。其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灵、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愿 。其信仰根基源于“敬天法祖”,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所以人们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保佑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斋日早晨拜神,放炮仗 。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 。初一的上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出现了礼仪电报拜年和 *** 拜年等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正月初二开年(开斋日)春节习俗活动(18张)照传统说法,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斋,初二解除斋解等禁忌,是崭新的开始,俗称开年 。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 。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 。现代人也有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 。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姑爷节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 。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3、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4、正月初四羊日《占书》中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 *** 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独特的地方风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5、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美食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6、正月初六送穷鬼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 。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挹肥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正月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开市大吉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 。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谷日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 。古时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9、正月初九天日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0、正月初十石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石头生日:在这天是石头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 。贺老鼠嫁女旧时民间俗信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11、正月十一子婿日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12、正月十二十二搭灯棚正月十二,搭灯棚,做醮,十二晚标炮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13、正月十三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 。也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36] 14、正月十四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农历正月十四,四川蓬溪县有“送蛴蟆”传统民俗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员不仅能吃到正宗农家“坝坝宴”,还能手持竹制灯笼登山,燃放烟花并“送蛴蟆”,迎接农历新年的好运和良好祝愿 。15、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 。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演社火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
推荐阅读
- 地下室防水怎么做最好?地下室防水用什么材料最好
- 公务员考试准考证丢了怎么办 准考证丢了怎么办
- esp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功能?汽车上esp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功能
- 怎样让毛孔变小皮肤细腻
- 如何做手工火箭
- 垫下巴的方法都有哪些?
- 蚊子什么时候消失
- 新手司机都有被欺负的经历吗?
- 商河县教育局电话_商河县教育局局长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