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方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忠诚、勇敢、正义、诚信、孝顺、尊敬长辈、敬畏神明、勤奋努力、礼貌待人等等 。这些美德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 。这些美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传承,也在历史上的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方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文章插图
作者:张红霞(北京市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丰富的道德哲思与实践智慧,它既关注道德理念形塑,教导人们崇德向善;又注重道德行为践履,要求人们进行道德实践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助于在大众心里播下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火种,指引、规约和激励人们积极创建美好生活,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慧 。
凝聚创建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
美好生活是道德主体在深入洞悉、深刻感受社会生活后进行的道德选择,这背后离不开系统化的道德理论支撑 。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好生活,这种“好”也体现在道德意义上的“好” 。道德是人们完善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评判社会生活是否美好的价值尺度和重要标准 。可见,美好生活也是人类生活的伦理性追求,是经过充分理性反思、合乎道德要求的理想生活范式,是与人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实现息息相关的生活选择 。因此,道德成为人们创建美好生活的核心确证要素,美好生活建设需要道德的支撑 。
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丰富的“德性”思想,其崇德理念贯穿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共同价值信仰,不断助益人们凝聚创建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 。在个人层面,中华传统美德讲究由“内圣”而“外王”,把完善内在人格看作成就事功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提升建设美好生活的“内功” 。如《左传》在论证何谓“不朽”时,将“立德”置于首位,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社会层面,传统美德推崇“乐群”“贵和”等公德,这有助于把个体凝聚成“好”的社会共同体,在“好”的社会共同体下培养出更具德性的公民,从而在相互促进中实现更好的道德治理局面 。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德福一致,既是美德伦理的初衷,也是美好生活建设的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这有助于凝聚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 。孔子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创建美好生活需要一个共性的价值理念作为精神引领,才能构筑出“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美德的“德性”价值理念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串联起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标识 。这种美德价值的共识与共享不仅是对社会规范伦理和良好政治理念的诉求,还是对几千年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回响,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增强创建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美好生活建设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谋划、建设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识,能够更好满足美好生活建设的实践指导需要 。中华传统美德生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针对一时一事何者当为、惯为的具体性和日常性规范 。这种规范能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在主体间产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共感与共识,从而得到人们广泛而深刻的认同 。同时,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并非生而成人,而是经过实际生活中的伦理日用而生成的,即人的成长和完善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 。因此,中华传统美德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生活美德” 。无论是形而上的美德哲学思考,还是形而下的美德行为规范,都体现出传统美德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这让传统美德充满着生活与实践气息,能够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意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