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地方上厕所都叫解手?解手是哪些地方的方言?


JJJ京津冀 。华北地区都这样说 。不过随着时光的变迁 。这种过去由山西移民流传下来的去厕所用“解手”这个词来代替的说法很可能由“去洗手间”、“方便一下”等词汇取而代之 。

为什么有很多地方上厕所都叫解手?解手是哪些地方的方言?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解手一词源于先秦 。流行于明朝大移民
秦玉龙/文
在西北陕甘宁青广大区域 。人们把走路时双手交叉背在后头称作“背搭手” 。把上厕所叫“解手” 。要想知道“背搭手”和“解手”的出处来历 。就要翻一翻历史老账 。
数百年来 。全国各地很多家族代代相传自己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人 。因为洪洞县移民的标志是脚小趾甲复形(即俗称的双指甲) 。至今在很多地区 。一些小脚趾甲复形的人 。都自称是山西洪洞人 。
洪洞移民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的事情 。元朝末年 。由于十几年的战乱 。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 。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百姓 。死亡相继 。十室九空 。然而兵乱及各种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 。明朝开国后 。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 。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 。一部分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一部分迁往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据说 。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 。都被反绑双手 。用一根长绳连结 。如果某个人想要大小便时 。就必须报告官兵 。解开手上的绳子 。才能方便 。“解手”一词由此而来 。而移民们反绑双手的动作 。也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搭手的习惯 。
“解手”是世人皆知的常用通用俗语 。意即大小便 。或曰“上厕所”;雅称为“出恭” 或“内急” 。不过 。也有学者认为 。解手一词出现早于明朝 。与明处大移民关系不大 。据《宋书·庾登之传》记载:“ 幼绪语人 。吾虽得一县 。负三十万钱 。庾冲远乃当送至新林 。见缚束 。犹未得解手 。”还有学者表示 。解手一词来历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有关 。称当时移民被捆绑上路 。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拉屎洒尿 。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 。解开被捆绑的双手后方便 。故而 。解手由此得来 。
长期以来 。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湖广填四川”移民 。都坚持认为“解手、背搭手”源于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 。不过 。笔者调查发现 。西北人当中只有少部分人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 。由于这些人外迁较早 。文化、习俗根基较深 。对后来移民影响也比较大 。很多不是来自山西洪洞县的西北人 。在这首民谣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下 。开始逐渐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根也在大槐树下的论调 。
解手 。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知“解”是排解的意思 。“排”、“释”、“解”都与排解同义 。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 。“解”的这一意义汉代文献中已见使用 。如东汉王充《论衡·寒温》:“人中于寒 。饮药行解 。所苦稍衰 。”这是说人身体受寒后吃药排便 。痛苦就会缓解 。后世一直沿用 。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四《食牛报》:“昔年疾伤寒 。旬馀不解 。”这是说十多天排不出大便 。
元无名氏《盆儿鬼》杂剧第三折:“俺可要起来小解了 。”
《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小僧前日腹坏 。至今未好 。借解(厕所) 解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于路只推腹痛难忍 。几遍要解 。”
沈从文《会明》:“遇到半夜醒来 。出帐篷解溲 。”由此可知 。语言中先有排便义的“解”至元代又有了“解手”的说法 。那么“解”的后面因何又缀上了一个“手”呢? 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要求 。而“解”是个单音词 。称说不便 。需要双音化 。解溲的“溲”字读音与“手”字相似 。而民间又有称“解溲”为“净手”之说的 。如《全元散曲·红绣鞋》:“这事怎干休 。唬得我摸盆儿推净手 。”
《水浒传》第三十四回:“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 。’” “解手”一词以其通俗、简洁、符合双音化口语的要求 。于是 。“解手”一词作为口头语言便被广为使用 。
“解手”一词在古代另有释义 。称之为“携手” 。也就是握手 。如秦观诗:“不堪春解手 。更为客停舟 。”是指朋友相逢或离别而“携手” 。等于现代的握手 。“解手”作“握手”用 。在古代用之极少 。当“解手”作为大小便专用口语后 。用作“握手”反倒成为歧义 。也就没人再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