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子王通简介,文中子王通与王勃

子王通,中国古代鲜卑族人,东汉末年贵族,被封为“子王”,意为“小王” 。他曾任东汉名将公孙瓒的属下,官至虎贲中郎将 。在与曹操的战争中,表现出色,曾在樊城之战中奋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但后来,由于与公孙瓒的众将意见不合,离开公孙瓒,被曹操俘虏,并被处死 。尽管其生平事迹在历史上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忠于交好、勇武果敢、恪守信誉等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 。
一:文中子王通简介文中子简介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一说山西河津)人,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作为隋朝著名的大儒和隐士,《隋书》等史书中本应有关于他的传记的,可是,现存的官方史书《隋书》以及《北史》等,没有为王通留下一个字 。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他,然皆极简略,仅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 。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 。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

《止学》是隋朝大儒文中子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经典力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珍贵经典,它在中国流传了千余年,却鲜为人知,其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止”的精髓集于寥寥千余言内,极具实用价值,堪称一部奇书 。虽然史书中关于作者文中子的文字介绍并不是很多,但是提起他的门下弟子可以说无人不晓,唐太宗时的一批开国元勋——魏徵、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文臣武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从这方面来说,文中子的思想对于唐代文化乃至后世文化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 。其著作《止学》称得上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古代绝学 。所谓的“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妖娆的尘世中,求得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所谓“知止”就是不仅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地方该停下来 。

总结一下:人生贵在知止,行当行之行,止当止之止 。

感慨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读书养志可识春秋,观史知今当知进退!二:文中子王通的《中说》理的意思是道理 。
【文中子王通简介,文中子王通与王勃】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
出处:
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
语法:
理所当然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示例:
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 。(明 赵弼《续东窗事犯传》)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
近义词:
天经地义、不容置疑、不移至理、顺理成章、金科玉律、至理名言
反义词:
不以为然、岂有此理
三:文中子王通的学生经历南北乱世,玄学道教佛教兴起,儒家学说已渐没落,古文经学也学出多门、章句杂乱,甚至多有伪造 。和春秋时期出现了孔子类似,南北朝末期也出现了一位堪比孔子的儒学大家,文中子王通 。和孔子的历史贡献一样,王通重新整理、注疏六经等儒家文献,开班授徒,为后来盛世做了理论准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