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的意思_望洞庭古诗意思全解( 四 )


三:望洞庭古诗配画(点击下面图片 , 可打印 。)

望洞庭古诗的意思_望洞庭古诗意思全解

文章插图
三年级上册古诗翻译
1.《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 , 有人家居住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下来 , 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 ,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
2.《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 , 连那举着雨伞的荷叶也枯萎了 ,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
3.《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 送来阵阵寒意 , 江上秋风吹来 ,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 因为是夜深了 ,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
4.《望天门山》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 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 , 又回旋向北流去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互相对峙(zhì) , 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
5.《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天晴时 , 西湖碧波荡漾 , 美极了;雨天时 , 西湖云雾朦胧 , 群山若隐若现 , 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就像美人西施 , 无论是淡雅装饰还是盛装打扮 , 都十分自然合适 。
6.《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 湖面风平浪静 , 犹如未磨的铜镜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 , 洞庭湖如同白银盘 , 盛(chéng)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
7.《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 歌声在林中回荡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他忽然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 就马上停止唱歌 ,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8.《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 , 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 江陵远在千里 , 船行只一天时间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 , 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
9.《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 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少女的罗裙和池塘中的荷叶一样颜色 , 都是那么绿 , 好像一起裁剪的 。采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荷花之间 , 看上去好像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
乱入池中看不见 , 闻歌始觉有人来: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 听到歌声四起才知道采莲少女仍在这里 。



四:望洞庭古诗朗诵《望洞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诗词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 , 显得十分和谐。潭面上没有一点风 , 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 。远望 , 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 。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个小青螺 。【鉴赏】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 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àn)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 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 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 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 , 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 因为太阳已落 , 湖水不反光 , 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 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 , 既有细致的描写 , 又有生动的比喻 , 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 俨如琼田玉鉴 ,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 , 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 , 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 , 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 , 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 ,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 , 波澜不惊 , 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 , 湖面狂风怒号 , 浊浪排空 , 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 , 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原文地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