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四 )


玉器之宝宋代青玉云龙纹炉

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文章插图
宋代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质地 。高7.9厘米 。口径12.8厘米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 。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阴刻乾隆的御制七言诗一首 。宋代社会由于金石学的兴起 。古物文玩收藏成为时尚 。对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 。于是在玉器制作中出现了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玉器 。即仿古玉器 。这件青玉云龙纹炉就是以青铜簋作为制作蓝本 。但在器型和纹饰上略加变化 。这件器物原为清宫旧藏 。所以刻有乾隆御制诗一首 。全文为“何年庙器赞天经 。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 。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 。所惜从薪遇丙叮 。土气羊脂胥变幻 。只余云水淡拖青 。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
珐琅之宝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铜胎 。通高13.9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13.5厘米 。造型呈圆形 。鼓腹 。象首卷鼻耳 。圈足 。炉颈部浅蓝釉地 。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 。腹部宝蓝釉地 。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 。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釉质莹润 。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 。珐琅色泽浑厚谐调 。富丽典雅 。其中的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 。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旧藏器中的珐琅珍品 。以前曾被认为是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 。后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研究发现 。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许多掐丝珐琅器并非当时烧造 。而是用前代的器物进行改造的 。这件器物实际上只有铜胆、象耳和圈足才是明代工匠制作的 。明代的工匠凭借着元代珐琅的超高品质赢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 。以至于到后来连“金属掐丝珐琅”也被冠以了“景泰蓝”之名 。所以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可以说是元代工艺的杰出代表 。
陶瓷之宝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文章插图
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高20.8厘米 。口径6.1厘米 。足径9.1厘米 。造型呈直口 。长颈 。垂腹 。圈足外撇 。底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 。可穿系绳带 。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 。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 。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 。不致被损坏 。通体施红釉 。因在高温烧造时釉面垂直流下 。而使得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 。底部红釉凝聚 。釉色浓重 。底部施白釉并镌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尽翻嗤画是空 。数最古 。谁知皇祜德尤崇 。乾隆乙未(1775年)仲春月御题 。”郎窑红是由康熙时期的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时所烧造出来的釉色 。故得名 。因釉色浓艳 。如初凝的牛血 。故又称“牛血红” 。郎窑红的烧造过程中对烧造的气氛、温度等要求很高 。所以民间有“若要穷 。烧郎红”的说法 。
青铜之宝商代早期酗亚方尊
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文章插图
商代早期酗亚方尊 。高45.5厘米 。宽38厘米 。重21.5公斤 。造型呈方形 。侈口 。肩上四角各饰有象首 。在象首间夹饰兽头 。在颈部、腹部、足部均饰八条棱脊 。主题纹饰是兽面纹和夔纹 。底纹是雷纹 。在口沿铸有铭文 。共2行9字 。分别是“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 。意思是“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尊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 。传世的方尊较为少见 。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省青州市益都县苏埠屯出土有数件“亚”字铭文的青铜器 。从考古发掘的墓葬形制来看 。这些墓葬的规模都不小 。其中甚至还有一座带有四个墓道的大墓 。这说明“亚国”曾经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 。再从这件器物的铭文来看 。这件器物是祭祀“亚国”的王后和太子 。考虑到以前也曾在苏埠屯出土过带有“亚”字铭文的青铜器 。因此有学者推测如今的山东益都苏埠屯很可能就是商代的“亚国” 。
钟表之宝清代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文章插图
清代乾隆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高185厘米 。面宽102厘米 。侧宽70厘米 。根据《清档》的记录 。此钟从乾隆八年(1743年)接旨着手设计 。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完工 。前后历时五年多时间 。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 。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 。技术水准极为精密 。在明代万历以前 。明代宫廷一直是以铜壶滴漏法来计时的 。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万历皇帝两件西洋自鸣钟 。得到万历皇帝的喜爱 。从此明清宫廷开始使用自鸣钟来计时 。特别是清代的乾隆皇帝更是一位狂热的自鸣钟收藏爱好者 。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制作精密的自鸣钟 。这件器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