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整段翻译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天下皆叛之翻译( 九 )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
 二 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 。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 。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 。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 。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 。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 。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 。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
三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 。这些,上面已有分析 。这里附带说说樊哙 。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 。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
艺术特点
《鸿门宴》一文,既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真实;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高度的文学技巧典范 。它的艺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来观察 。
第一点,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 。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 。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 。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司马迁以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 。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 。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中,进行描绘 。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质 。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 。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 。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使人们同情的都归于项羽一面 。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的形象上,也极为成功 。假如说本文写的是“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那么写刘邦就真该是“如狐如鼠”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