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此在 英文 海德格尔此在与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篇章 , 强调的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 , 存在不仅是纯粹的“物理”或“生物”属性 , 而是人类的活动、思考和意义的根源 。他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封闭性”和人的主体性 , 并认为人的存在是基于一种超越性的本质 。因此 , 存在不是纯粹的客观事实 , 而是一种自我解释和自我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思想框架下 , 海德格尔开启了对人类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 为哲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
.此在的含义 :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 , 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 , 人的在被叫做“此在” 。他说:“此在 , 也就是说 , 人的在 。”
此在的在世有两个基本“样式”
(一)烦(烦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状态)
人作为在世之在 , 首先必须满足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 , 与物打交道 , 每天忙忙碌碌 , 必然会烦忙 。人与人的交际关系异化 , 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 , 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 处理好需烦神 , 处理不好更烦神 , 因此与人打交道是一个烦神的过程 。
(二)沉沦
海德格尔称沉沦是 “此在当下而且多半寓于所烦心的世界” 。他认为 , 沉沦有三种具体的“方式” , 即“闲谈”、“好奇”和“两可” 。
“闲谈”为此在对世界、他人以及本身进行领会 , 此在通过闲谈虽然达到了对它的世界、他人和它本身的某种认识 , 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 。
“好奇”为此在在好奇中已经对各种事物进行了了解 , 但却没有找到最后的归宿 。
“两可”为此在在两可中到处处于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难堪境地 。
畏(畏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体验 。)
畏不是畏惧 , 惧怕 , 因为惧怕有特殊的对象 , 畏启示着无 , 万物隐去 , 剩下此在 , 体验此在 , 畏是对自身过去、现在、将来的体验 。
畏与惧
畏和惧有联系又有区别 , 两者都是讲的怕 , 惧是小怕 , 畏是大怕 。但两者又有不同 , 在海德格尔看来 , 畏与通常的“惧”不同 , 因为恐惧是指外界的具体对象对个人形成的威胁在心理上的反映 , 恐惧总是惧怕的是这个或那个确定的东西 , 在恐惧中此在陷入一种“惶惶不安”的境地 。畏则不然 , 畏是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东西对个人形成的威胁 。畏不是畏这个或那个 , 畏不知道它所畏的是什么 , 畏之所畏就是“在世的在本身” , 畏比惧更可怕 , 它浸透了自我的心灵深处而永远无法自解 , 畏是“存在自身” , 是随时随地都可能来临而又无法避免的死亡 。因此 , 畏是一种独特的“无规定性” 。他这样描述畏的境界:“我们说 , 在畏中 , ‘这真使人茫然失措’……我们说不出我们对什么感到茫然失措 。我就是感到整个就这样 。万物与我们本身都沉入一种麻木不仁境界 。”
死(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产生的源头)
海德格尔认为 , 由于自我存在的时间限制 , “存在总是向一个不确定的确定——死亡而奔跑着 。它经常处于一种从自身那里迸发出来的危险中 。”人的存在就是向死存在 , 向终了而存在 , 死是“自我或存在的最高可能性” 。但是 , 这种自我存在的实质并不是人人都能随时觉察到的 。虽然人们不会否认人终有一死这一真理 , 但由于人们沉湎于世俗生活 , 因此 , 意识不到真实的自我是向死而在 。人们总是把死亡理解为类似道路的终点 , 它离我尚有一段距离 , 死还不属于我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 , 死就是一个深渊 , 在人生旅途的脚下 , 随时可能跌落下去 。死是确实的 , 又是不确定的 。只有当人经受苦难和折磨 , 特别是面临死亡时 , 人们才会从世俗生活中摆脱出来 , 回到真正的自我 。他说:“死亡把个人交付给他自己 , ”因为“死 , 只能是自己的死” , 谁也不能代替 。海德格尔认为 , “死”也就是指人们由于终日沉湎于日常琐事 , 往往不能真正与内在的自我接触 , 因而 , 通常并不意识到自我 , 只有当经历苦难和折磨的时候 , 特别是面临死亡时 , 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我的存在 。死亡就是非存在、虚无 。面临死亡 , 就是由存在转向非存在 。对死亡的恐惧 , 就是拿存在与非存在作比较 , 一个人只有在濒临死亡的时候 , 才能真正把自己与他人、社会、集体完全分裂开来 , 才能突然面对着自我 , 懂得自己的存在与其他存在根本不同 , 懂得生与死的根本不同 , 懂得生、个人存在的意义 , 因为死亡只能是自己的死亡 , 谁也不能来代替 。因此 , 只有对死亡的烦恼、畏惧 , 才能使人醒悟 , 获得人的个性 , 成为自我 。可见 , 人们只有在烦恼、畏惧特别是死亡中才能对自己的存在有真正的体验 , 因而 , 死亡就成为通向真正的存在的入口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