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翻译译文 隆中对原文翻译注释

隆中对原文翻译注释:“荆州之险,天下之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刘备占据荆州,可以抵御曹操的进攻,又可以保存实力,进可攻退可守 。”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易攻难守 。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还是交通枢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如果失去了荆州,那么整个蜀汉就会陷入危机之中,所以刘备一定要夺回荆州 。
有粉丝问我课本上有没有《隆中对》?我说过去有,现在没有了,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提“隆中”,更没提“襄阳” 。
那么《隆中对》为什么被移出课本了?为什么要被更名呢?
因“复出”被玷污2000年湖北襄樊(2010年改名襄阳)为了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业,“五顾茅庐”,拜访人民教育出版社,最终2003年《隆中对》“复出”,与此同时“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这一“权威结论”被注释给《出师表》关于细节,请大家访问文章《》 。

隆中对原文翻译译文 隆中对原文翻译注释

文章插图
因此,为了维护史学和教育的“纯洁”,为了证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清白”,《隆中对》必须被移出课本,“隆中对”也必须被更名 。
对策发生地有争议“隆中对策”发生地,也就是诸葛亮躬耕地是有争议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襄阳、南阳网友发起的投票结果来看,多数人是支持南阳卧龙岗的,这和元明清认定的躬耕地是一致的 。
襄阳“古隆中”位于汉江以南,属南郡,“古隆中”自己也是承认的,也就是说“古隆中”不可能是躬耕地,大多数人认为“古隆中”就是阿头山 。
“襄阳说”不仅不回应质疑,反而认为不支持“古隆中”,不支持“襄阳说”的都是河南人,都是南阳人,其中先生骂南阳人卑鄙,骂南阳人笨拙,先生言论把“襄阳说”的假恶丑表现得淋漓尽致 。
对策从未实现过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对刘备说在夺取荆州、益州后“待天下有变”再两路出兵北伐中原,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走麦城,荆州丢了,也就是说对策根本没有实施过 。
对策有缺陷对策是有缺陷的,比如荆州、益州因崇山峻岭阻隔是很难连在一起的,再比如忽视了曹操、孙权对荆州的渴求,这也是关羽走麦城的重要原因 。
隆中对原文翻译译文 隆中对原文翻译注释

文章插图
“隆中对”需要改名
【隆中对原文翻译译文 隆中对原文翻译注释】因此说“隆中对”必须要被移出课本,必须要被更名,本着尊重诸葛亮的原则下,改名为“草庐对”或者“南阳对”都是可以的,这个问题咱们以后再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