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格式应该是固定的,为什么有的不同呢?( 二 )


其他观点:
首先要明白我们现在所谓的“词牌格式”的由来 。
词之初本 。就是类似于歌词的形式 。配合着曲子来填的歌词就叫做‘曲子’、‘今曲子’、‘词’ 。隋唐五代两宋的词人 。有部分作者是精通乐律的 。比如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 。这部分作者能‘自度曲’(自己写曲子和歌词) 。或者觉得乐谱有不适合的地方 。也能自己作修改 。如姜夔在《满江红》词序中写到: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 。多不协律 。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 。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 。方谐音律 。予欲以平韵为之 。久不能成 。
诸如在词中加衬字、或是改作慢、令、近、引 。或是摊破、减字等等操作 。都是根据乐曲的改动而改变的 。
【词牌格式应该是固定的,为什么有的不同呢?】但在明清之后 。词的“歌法不存”----什么意思呢?就是没人能唱 。没人懂旧时乐理了 。那么大家填词就从倚乐曲之四声填词变成了倚前人之四声填词 。怎么填呢?收集古人的用韵标准以定如今的押韵标准 。编成了一本《词林正韵》;总结前人在每个词牌下的平仄以定如今填词的平仄 。编成了一本《钦定词谱》 。
那在同种词牌下 。古人不一定是同样的句式、平仄 。而后人也无非分辨对错 。只能是看看有无更多人的古人用同种格式写 。如果有 。就定成别格一二三四;如果没有 。那就定成“孤格” 。所以才造成了题目问题中苏轼和李之仪同在《卜算子》词牌下有不同格式 。
总而言之 。我们今人填词是并不知其所以然的 。而是循规蹈矩的填 。古人有例子 。就可以用;古人没例子 。就不能用 。所以并不能分辨到底是苏轼写错了还是李之仪写错了 。或者是因为乐理的关系而自作的改动 。因此 。古人有例子在词谱就默认是对的 。
以上 。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 。
其他观点:
词牌格式应该是固定的 。为什么有的不同呢?
一、李之仪《卜算子》里的衬字
题主举的例子是李之仪的《卜算子》 。这个问题和一个词牌有几种不同的体不一样 。
1、宋·李之仪原词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 。◎●○○▲ 。⊙●○○◎◎⊙ 。◎●○○▲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 不负相思意 。⊙◎◎⊙○ 。◎●○○▲ 。◎●○○◎◎⊙ 。●●○○▲ 。
2、苏东坡 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 ⊙●○○◎◎⊙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 ◎●○○◎◎⊙ ●●○○▲二、关于衬字
李之仪的词和苏东坡的词 。都是用卜算子的正体 。但是李之仪加了一个衬字:定 。因此整首词变成了45个字 。

词牌格式应该是固定的,为什么有的不同呢?

文章插图
三、老街原创词
去年作观宋填词 。用李之仪这首卜算子的原韵填词一首 。也效仿加了一个衬字:看 。
观宋填词35?卜算子 春(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韵)@老街味道
才见春之头 。又见春之尾 。欲挽青春不肯留 。来去如春水 。人世几回春?春事无穷已 。花落花开秋复春 。看 不息生生意 。四、同一词牌的各种体
在《钦定词谱中》我们能看到同一词牌会有各种体 。所以词牌总共八百多个 。但是词谱有两千多体 。其中《卜算子》就有7种词谱 。如上所述 。很明显李之仪用的是正体 。
词牌格式应该是固定的,为什么有的不同呢?

文章插图
五、常用的词谱工具书
我们今天填词一般用《钦定词谱》 。另外还有人用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龙榆生的《龙榆生词谱》、万树编的《词律》 等 。
不同的工具书中 。相同的词牌 。有时会有不同的词谱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的词谱 。在《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中的断句就不一样 。东坡词上阕是前6后5: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词牌格式应该是固定的,为什么有的不同呢?

文章插图
结语
1、衬字与词谱里的各种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不要搞混了 。
2、虽然词谱众多 。古人作品未必都符合今天的词谱 。但是我们填词无论选哪个版本 。还是要严格按照这个版本填为标准 。
@老街味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