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 杜甫春望全诗

【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 杜甫春望全诗】杜甫春望全诗,可以看出杜甫对自己的仕途十分不满,但是他又无可奈何,毕竟他是一个文人,不能像武将一样直接杀掉,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心情 。不过这首诗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过于悲伤,读起来让人感觉十分压抑 。而且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非是一个愿望罢了”,也是一个比较伤感的句子 。不过这首诗的意境还是非常不错的,也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代表作了 。

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 杜甫春望全诗

文章插图
杜甫的《春望》全诗标题:春望作者:杜甫<唐>体裁:诗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

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④不胜簪⑤ 。

注释

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
②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
③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家书可抵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
④浑欲:简直要 。欲:将要
⑤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胜:承受

译文
【参考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

【参考译文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