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议论文素材 入世与出世的意思

入世与出世,作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承载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观 。入世,意味着融入社会,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和世俗名声 。这是一种追求现实生活的态度,强调个体在社会中充实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而出世,则是一种追求内心的修行,超脱尘世纷扰,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这是一种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越,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净化与内心境界的提升 。无论是选择入世还是出世,都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是在这两种态度的对立与统一中,人们才能更好地探索人生的真谛 。

入世与出世议论文素材 入世与出世的意思

文章插图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众号哲学式生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概括起来主要是以孔孟(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和以老庄(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要流派 。
加上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由乔达摩·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释教),统称为儒释道三教 。
这三种文化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支柱 。
其中儒家主张“入世”,最典型的一句名言就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学好了有余力一定要去做官 。受这句话影响,中国学子的职业规划,几千来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做官(做臣子或作奴才),所谓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诚不欺我 。
也正是如此,官本位与奴性思想在中国才死而不僵,阴魂不散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百年之前的国民性甚至到如今也未曾改过 。细数不过分为以下三种 。
第一种皇权神授,俯首称臣(臣子);第二种是卖身为奴,被上位者驱使(奴才);第三种是一介草民(平民),安贫乐道 。这三个层次的人生追求,都是儒家(孔孟)文化在影响,排在首位的就是做官官,次之乃为奴,最次是做民 。
倘若以上三种“社会理想”都无法实现,就另辟蹊径 。
有点血性的人会走造反的路线,像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农民起义,都是打着所谓“ ***,民不得不反”的旗号进行的 。
其次就是走特立独行的且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式的自我救赎、自我疗愈路线 。如以老庄(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和以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学,皆是如此 。
相比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的“入世”原则,道家和佛家别出一格的提出“出世”的原则 。相比积极入世,遁入红尘求取功名的路线 。“出世”也并不是消极无用的 。
“入世”是心在朝廷,求仕问官,热衷功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出世”则是不屑(不得)仕途,所以淡泊功名,蔑视权贵,追求人格之独立和精神之自由 。
两者虽无对错高低 。但以上帝视角来看 。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需要经历荡涤,如此入世出世的境界才能是全然真实的 。
也只有经历了红尘沉浮和俗世荡涤,“入世”“出世”的维度才能更高 。特别是出世后的再入世的智慧,则更接近开了天眼 。
因为它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接近人性,是一种更为本色和聪明的处世态度 。
试想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冒着杀身之祸与株连九族之虞,积极入仕为官,这种勇气固然可圈可点 。
但甘做草民,身处江湖,醉心山水,亦是一种洒脱的睿智 。它绝不是避世,是在专制高压的强权之下的追求人性的解脱 。
换言之若能带着入世的洒脱去积极入世,岂不更好?
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 。
作为“毛”,管你是白毛黑毛、粗毛细毛,还是软毛硬毛、长毛短毛,都得依附在特定的社会体制、社会主流游戏规则这张“皮”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