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脾藏肉”的意思?


《黄帝内经》
巜素·调经论篇》:心藏神 。肺藏气 。肝藏血 。脾藏肉 。肾藏志
《灵·本神》:肝藏血 。脾藏营 。心藏脉 。肺藏气 。肾藏精
《灵·九针论》: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精志
心藏神又藏脉 。肺藏魄又藏气 。肝藏魂又藏血 。脾藏意又藏肉 。肾藏志又藏精 。这是怎么回事?
下面本人浅见来解释一下 。以便抛砖引玉 。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它与人体的各个部位有密切的关联 。中医常常通过望、闻、问、切 。来了解脏腑的健康与否 。
脏为里 。腑为表 。脏为上司 。腑为下属 。它们相互联系 。通过气血在全身筋络脉管中周流不息地运行 。连成为一个完整的机体 。以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进行平衡 。协调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以上内容请大家竖着看)
1、肝的下属是胆 。
肝开窍于目 。在体为筋 。在液为泪 。情志表现是怒 。所以 。怒伤肝
2、心的下属是小肠 。
心开窍于舌 。在体为脉 。在液为汗 。情志表现是喜 。所以 。喜伤心
3、脾的下属是胃 。
脾开窍于口 。在体为肉 。在液为涎 。情志表现是思 。所以 。思伤脾
4、肺的下属是大肠 。
肺开窍于鼻 。在体为皮毛 。在液为涕 。情志表现是悲(忧) 。所以 。悲伤肺
5、肾的下属是膀胱 。
肾开窍于耳 。在体为骨 。在液为唾 。情志表现是恐 。所以 。恐伤肾
脏 。通藏 。有贮藏之意 。为精气贮藏之所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主“藏精气” 。即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五脏主藏精气 。以精气盈满为宜 。但不贮存水谷或浊气 。产生的浊气则应及时输注于腑 。由腑传导排泄至体外 。所以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五脏的形态结构属实体性器官 。分别位于胸腔和腹腔之中 。
腑 。通府 。有府库之意.乃水谷盛存之处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主“传化物” 。即受纳和腐熟水谷 。传化和排泄糟粕 。在六腑消化和传导水谷饮食物过程中 。宜虚实更替 。实则水谷充盈 。虚则水谷排空 。但不贮藏精气 。产生的精气则随时输注于脏 。由脏藏之而供机体之用 。所以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形态结构属中空的管腔器官 。主要位于腹腔之中 。
依据《黄帝内经》还有五脏和五藏之说:
肝藏魂又藏血、心藏神又藏脉、脾藏意又藏肉、肺藏魄又藏气、肾藏志又藏精 。
解释三焦:
【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脾藏肉”的意思?】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 。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
上焦为膈以上的部 位 。包括心、肺;
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 。包括脾、胃;
下焦为脐以下部位 。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 。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
所以脾藏意又藏肉是从表里虚实两个方面辩证关系来说明人体五脏中的“脾脏”对应五体的“肉”和五志的“意”的相互关联性 。脏通藏 。就是贮藏的意思 。五脏中的其它脏器也有各自相对应的“五体”和“五志” 。至于五脏、五体和五志之间的生化关系和特征体现及规律性有待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

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脾藏肉”的意思?

文章插图
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脾藏肉”的意思?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答:古代\"藏\"通\"脏″ 。脏是现代字 。即五脏的\"脏\"是通假字 。古代字比较少 。当它要表达其它同音字的意思时 。假借一个字 。来表达另一个字的意思 。这是医古文的一种句式 。即表达方式 。…………脾是五脏之一 。它通过经络的联系 。与胃互为表里关系 。脾主运化 。即人吃进胃去的饮食物质 。化生的水谷精微 。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 。输送到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进行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并充养肌肉 。如《素问 。调经论篇》说:脾藏肉;又由于脾的运化功能 。人的四肢毛发荣枯 。人的卫 。气 。营 。血充盈都与脾息息相关 。所以 。《灵枢 。本神篇》说:\"脾藏营″ 。…………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强弱还决定人的精神意志的决断能力 。所以 。《灵枢 。九针论》说:脾藏意 。即是说:人的意志表达能力与脾也有关联 。另外 。脾开窍于口 。人进食的多少 。与脾的运化功能也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