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主要内容50字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简短30字( 二 )


但这个“将相和”故事却有一个奇怪的余波 。据邵伯温《邵氏见闻录》,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对这段往事不以为然,并将欧阳修为范仲淹作的《神道碑铭》中相关内容删掉 。范纯仁此举引起了时人的不满 。范纯仁删掉父亲的“将相和”事迹,也使得一些文献中这段故事付之阙如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答周益公书》中的一段话,高度评价了“将相和”及范纯仁删文整个事件:
盖尝窃谓吕公用事之时,举措之不合众意者,盖亦多矣 。而又恶忠贤之异己,必力排之,使不得容于朝廷而后已 。逮其晚节,知天下之公议不可以终拂,亦以老病将归,而不复有所畏忌,又虑夫天下之事,或终至于危乱,不可如何,而彼众贤之排去者,或将起而复用,则其罪必归于我,而并及于吾之子孙 。是以宁损故怨,以为收之桑榆之计,盖其虑患之意,虽未必出于至公,而其补过之善,天下实被其赐……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故承其善意,起而乐为之用 。其自讼之书,所谓相公有汾阳之心之德,仲淹无临淮之才之力者,亦不可不谓之倾倒而无余矣 。此书不见于集中,恐亦以忠宣(范纯仁)刊去而不传矣 。此最为范公之盛德,而他人之难矣 。欧阳公亦识其意而特书之,摭实而言之,但曰吕公前日未免蔽贤之罪,而其后日诚有补过之功 。范、欧二人之心,则其终始本末如 *** ,无一毫之可议 。若范公所谓平生无怨恶于一人者,尤足以见其心量之广大高明,可为百世之师表 。至于忠宣(范纯仁),则所见虽狭,然亦不害其为守正,则不费词说,而名正言顺,无复可疑矣 。
朱子的这段话说明了几点:吕夷简是基于利害的考量而与范仲淹和解,当然这还是应予肯定;欧阳修与范仲淹都是磊落之人,欧阳修的记录可信,范仲淹的事迹也同样可信;范纯仁虽然狭隘,但他同样是基于道德义愤,也值得称道 。我们可以抽绎一下朱熹的逻辑:朱熹的这段话建立在对吕夷简人品的基本否定(局部肯定)之上,对其的肯定只不过是因为吕夷简审时度势,两弊取轻,这种肯定是一种有条件的让步 。基于对吕夷简的基本否定,朱子对范纯仁的道德义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假如朱子的前提错误,则其对范纯仁的肯定也是错误的 。我们不难看到,朱子对吕夷简判断,只不过是一段基于想象的诛心之论 。所以朱子对范纯仁的回护是经不起推敲的 。范纯仁基于什么原因删去这段往事,我们不得而知,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儿子的境界不及乃父 。范纯仁依然固执于一己之恩仇,而范仲淹却已然将天下国家至于小我之上 。这是父子二人的根本分歧 。
当然,正如朱子所说,范仲淹“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如“ *** ”,将永垂史册,而吕夷简的不念旧恶,同样也应该被我们记住 。《淮南子》中说:“君子和于朝,则众人和于野 。”不为私利,怯于私仇,是士大夫阶层最宝贵的美德 。
(微信公众号:典故里的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