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什么时候变成购物节了 光棍节什么时候开始的( 二 )


爱情被物质化了 。仿佛没有了物质的衡量,我们就不懂得爱了 。你是否配拥有我的爱?那就得看你是否拥有北京上海户口,在当地是否有房,是否有车,有多少存款 。你有多爱我?那就得看你给我买多大的房子,多大的车,房产证上是否有写我的名字,你的银行卡到底归谁管,我生日时你给我送了价值多少的礼物,我看中了某名牌包包你是否愿意掏钱给我买……
近年来我们热衷于各种各样的爱情造节活动,也是同样的逻辑——没有了情人节,没有了“买买买”,我们也不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深情 。几年前只有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后来有了东方情节人“七夕”,有了“520”,有了女生节和妇女节,甚至连“11.11”也成了“为她清空购物车”的购物节……商家无孔不入的商品促销和宣传,都在鼓动着你为伴侣进行消费,“爱TA就给TA买XX”,我们都在通过对方为自己买了什么来确证爱情的存在和分量 。这不是说各式各样的情人节不必过,和爱的人在一起,每天都可以当情人节过;问题是,情人节如今已成为一种无形的“压迫”机制,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 。当物质比一个人本身更能激发你的多巴胺,我们爱的感官就像被高血脂阻塞了的血管,硬化、脆弱、失去功能 。
单身社会与文明病
不过,很多人放弃爱情,是因为他们享受单身状态 。不少学者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单身社会 。有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其中20岁到39岁的年轻独居户接近2000万人 。

光棍节什么时候变成购物节了 光棍节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章插图
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热情讴歌单身社会的到来 。在他看来,独居潮的兴起,除了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以及现代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外,更关键的是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 。简言之,单身作为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的一种象征,成了新潮生活方式的风向标 。
但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歌颂的单身,是一种主动选择,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单身却是被动的 。例如,日本的单身族和独居族蔚为壮观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的预测,日本的终生不婚率(即五十岁时仍未结过一次婚)正不断上涨 。男子的终生不婚率2005时为16%,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大约30%,三个男子中就有一个,女子2030年的不婚率也将高达23% 。但是,这个“单身社会”却越来越呈现出“无缘社会”的特征,“高龄、无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一个不被关心、无人记挂、默默终老的“无缘群体” 。
英国《卫报》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中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导致了人们的孤立状态 。这种状态正席卷全球,传统家庭为中心的文化开始土崩瓦解,很多人的幸福和安全无处安放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为单身族的个人主义鼓与呼,当我们把主动选择的爱无能视为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时,有可能忽略了,个人主义、爱无能也会造成个体的孤立和隔绝 。本来就不想爱,和因为懦弱和胆怯干脆爱无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 。
显然,爱无能的单身生活并不一定是幸福的 。当一个人丧失了与社会纽带的连结而变得离群索居,当他不需要家庭,不需要伴侣,也不需要左邻右舍时,家成了一个人的空房子,“一切都连根铲除了,世界散发着油漆和甲醇的味道”(于坚) 。
替代品的丰富与人类的异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