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鬓毛衰全诗翻译 乡音未改鬓毛衰还是乡音无改鬓毛催

“乡音未改鬓毛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所述 , 指的是尽管岁月变迁 , 但乡土味道却一直保留着 , 也许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根源 。而“乡音无改鬓毛催”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言 , 意为尽管当代人口音变化 , 但思想观念却难以改变 , 这是心理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两句诗虽然措辞不同 , 但都在表达一种相似的意义:乡土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是久远的 , 是难以抹去的 。
_原题为:人民网评:鬓毛shuai?不能因"错误的大多数"就让别字转正)
正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中沉醉于桂华流瓦和酒朋诗侣的人们 , 忽被一个转爆朋友圈的帖子击中——《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 许多读书人瞬间风中凌乱 。
按这帖子的表述 , 词典和新版教科书们正悄悄为“白字先生”正名:“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不再读(cuī) , 而读(shuāi)了;“远上寒山石径斜(改读xié)” , “一骑(改读qí)红尘妃子笑”……还有确凿的“凿” , 原读(zuò) , 后改为(záo);“粳米”的“粳”原读“jīng” , 现在要读“gěng”……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 , 如今要被“别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专家们陈述如此“修正”的理由 ,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 , 大家都这样读 , 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 。”这让大家愈发不淡定了 。
莫非语言文字的改革 , 对字音的究诘 , 竟要倚多为胜?这一回合 , 难道可以坐视三人成虎、曾参杀人 , 李鬼竟真能取代了李逹?
对此 , 朋友圈连片“惊呼”甚至“惊恐”:“读别字的人多了 , 别字便成了‘正’字?什么逻辑!”“干脆把‘鸿鹄’的发音也改成‘鸿浩’吧 , 这个也错的多” , “考试可以改成投票制 , ABCD四个选项 , 哪个支持的人多哪个就是正确答案?”上海一位语文老师出身的小学校长忧心忡忡 , “以后小学取消多音字学习吧 , 省得教错 , 反正我是教不来了!”
这一切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
澎湃新闻刊出一则报道:《咬文嚼字》主编称这是一则“假新闻” , 提及的大部分内容 , 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 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今后正式发布的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 , 专家说 , “也许网友担心的‘读音改动’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中 , 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听了权威的“也许” , 却依然让人“担心” 。“审音表”的征求意见稿 , 已经出笼两年多 ,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而这些看似荒唐的“别字”上位 , “也许”不会有 , 然而“也许”会有啊!征求意见有没有广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眼下的“哗然” , 正是提醒国家语委的“正式发布”文本 , 一定要慎之又慎 。
语言文字从来都是变动不居、与时俱进的 , 当然不能抱残守缺 , 全依祖宗 , 一字不能易 。否则 , 我们“也许”仍在之乎者也和繁体字中呢喃沉浮呢!鲁迅当年吐槽过一位名人说错成语 , 把“每下愈况”错说成“每况愈下” , 所表达的意思也满拧 。眼下 , “每况愈下”早已成为正确的成语了 。这也说明 , “约定俗成”确实可以成为语言规范新创的重要因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