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继教考试试题及答案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考试答案( 三 )


“强基计划”进入第四个年头,也意味着第一年招录的强基生们面临学段转换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 。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采取“3+1+X”的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其中“3”为3年的本科培养阶段,“1”为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N”为所在学科的博士或硕士学习年限 。
针对硕博专业分流方向,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出,“强基计划”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除了可以选择在本学科方向继续深造,还可以转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
“在学段转化过程中,高校如何安排强基生顺利过渡十分重要,这不是简单的衔接问题,还涉及复杂的学校事务管理 。”覃红霞认为,强基生从本科过渡到硕士阶段,面临着硕士研究生名额分配的问题 。如果将所有合格强基生直接转段,对于名额相对多的理工类专业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少的文史类基础学科,本校的强基生会成为主要的生源来源,也许会破坏试点高校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多样,这是各试点高校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
此外,不少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注重实行阶段性考核,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以强化培养质量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实行过程跟踪、成效评价的退出补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跳起来摘桃子” 。
为了避免人才流失,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还对退出机 *** 出了明确规定: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
在覃红霞看来,整体上看,“强基计划”还处于发展阶段,试点高校更加关注程序性公平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才考虑选拔的科学性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边界相对模糊,从少年班、自主招生到“拔尖计划”,也尚未形成标准化、具有普遍共识的人才测量模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仍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
覃红霞提醒,还应关注大中衔接 。随着“强基计划”等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展开,需增进与中学的联动,通过通识讲座、科技活动、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培养的衔接,为“强基计划”培养做好人才储备 。(本报采访人员 陈 鹏 本报通讯员 雷雅麟)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