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和例子_关于文学史上推敲的故事( 四 )


故此,此诗还有一层欲说还休的境界:“或许隐者,隐而未隐;或许访者,不遇而遇……”
既然隐者所采之药为仙药,而仙药之作用,无外乎让人长生不死,永葆青春,乃至返老还童 。在此诗中,恰恰包含着这样一类“长寿、驻颜”的意象 。

  • 其一,“松树”
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长寿、不老的象征,这毋庸多言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此外,松还是隐士的象征 。古代传说有一仙人名为“赤松子”,是神农时代行云布雨的仙人,他有时隐匿于仙境,有时又现身于人间 。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 。至昆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搜神记》)
汉初名相张良,在辅佐刘邦取得天下之后,不愿为官,甘心隐居,他称自己要效仿古时候的赤松子,不乐人间荣华,只为求仙得道 。
留侯(张良)乃称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史记》)
由此可见,全诗首字以“松”字入,其与隐者主题的联系真是妙不可言 。
  • 其二,“童子”
《而庵说唐诗》说:
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
说直白点就是,你没见着人就回去吧,偏偏跟个小童子有问有答,真是别有情致 。全诗以小童子撑起局面,表面上看是一个家童代为应答,平添诗中生趣,仅此而已 。可深思之下,似乎又有着隐者已然成仙得道,此刻返老还童的意趣暗示 。
在古代典故中,仙人化为小童的故事很多,例如“八公化小童”的故事 。
相传淮南王刘安好仙术,曾有八位老者求见,刘安的门客说:我家王爷所好是长生驻颜之术,你们这些糟老头子还是请回吧 。话刚说完,八位老者竟然全变成十四五岁的小童子 。过了一会儿,他们又都变回老者模样 。门人大惊,赶紧进去通报 。
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 。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 。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 。(《水经注》)
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 。……八童子乃复为老人 。(《神仙传》)
另一则故事更加广为人知,是《水浒传》开篇所讲洪太尉寻访张天师之事 。
洪太尉奉天子之命去龙虎山请张天师入朝祈禳,屡遭凶险波折后,在山凹处遇到一个骑牛吹笛的小道童,便问可知张天师在何处 。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 。洪太尉到达山顶道观,说起来时经历,道士告诉他:“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 。”
整个故事读来委婉有致,一个小童子形象把张天师的神异完全渲染出来 。
在那些奇幻的神仙故事中,仙人可能即是小童,小童可能就是仙人 。一个稚气未脱的总角小童,反倒更映衬出神奇的仙家气象 。
如此看来,《寻隐者不遇》中的小童说不定正是隐者本人呢,寻访者不是没有遇见隐者,而是当面错过了……
现在再来回顾全诗,当又有新的一重境界 。
首句“松下问童子”:或许隐者已现,只是仙家之趣,凡人不识,这一问,便是通篇之疑问;
二句“言师采药去”:初见隐者本色,远离红尘,不问世事,采长生之药于山林;
三句“只在此山中”:大凡隐逸者,必如汉末庞德公之仙隐鹿门山;
末句“云深不知处”:云腾雾绕,虚无缥缈……以此做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
参考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唐诗正声》《史记》《神仙传》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