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对教育有何启发?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对教育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论语》中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意思是:“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 。(因此 。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这是孔子对二人的评价 。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对教育有何启发?】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伯夷是老大 。叔齐是老三 。父亲死后 。二人互相让位 。都逃到周文王那里 。将王位让给的纣王 。周武王起兵伐纣 。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是不忠不孝的行为 。曾经加以拦阻 。周灭商统一天下后 。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 。逃进深山老林中以野草充饥 。饿死在首阳山中 。
伯夷、叔齐是孔子评价极高的两个人 。孔子非常尊敬他们 。也非常崇拜他们 。这在一章里 。孔子赞赏的是他们两人“不念旧恶”的美德 。“不念旧恶”就是对于别人过去犯下的罪恶不记仇、不搞秋后算帐、不纠缠 。一切都既往不咎 。面向未来 。只要从此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改了就是好同志 。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对教育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不念旧恶”从处理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 。的确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甚至夫妻之间 。如果一昧地抓住对方过去的一点过错不放 。经常揭短 。就很难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毕竟不是圣人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会犯下一点错误 。你揪住别人小辫子不放 。别人也可以抓住你的弱点穷追不舍 。这样一来 。彼此之间的怨恨就会越积越深 。原来的好朋友、好同事就会因此变成路人或者是仇人 。因此 。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应当对人常怀包容之心 。不要经常拿对方的短处来攻击对方 。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 。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
“不念旧恶”也是教育学生应当紧持的原则之一 。中小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 。在学习和生活中犯一点错误在所难免 。家长和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们改正缺点、错误 。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引领他们 。以确保每一名学生将来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如果抓住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放 。一有机会就拿过去犯下的错误刺激他们 。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 。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对抗、逆反心理 。这样一来不但教育效果等于零 。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
在我们国家 。对待犯错误的人历来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甚至对于一些违法犯罪的人也不会一棍子打死 。而是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刑满释放后则要求全社会“不念旧恶” 。不歧视他们 。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尊严 。有些人也因此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不过 。对于一些杀人越货、罪大恶极的罪犯 。我们就不能“不念旧恶”了 。尤其是对待那些给国家民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 。比如秦桧、汪精卫之流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 。他们甘愿充当卖国贼 。我们不仅应当揭露其罪恶 。而且要对其穷追猛打 。使其臭名昭著 。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对教育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汉语有时候就是这样神奇 。一方面我们强调人与人的交往要“不念旧恶” 。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两种说法都对 。前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后者是对待社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准则 。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也是一个尊重传统、不忘历史的民族 。对于历史上造福于国家民族的人 。老百姓会永远会记住他们 。甚至为他们树碑立传 。将其奉为神灵 。如大禹、孔子、岳飞等一大批民族精英 。他们在人民处于危难之时 。挺身而出 。救民与水火 。人民怎么会忘记他们呢?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 。这种说法不对 。中国的老百姓不信天 。不信上帝 。只相信这些生前为民造福 。死后由人而神的人 。为他们修建祠堂、庙宇 。世世代代供奉祭拜 。这是一种英雄信仰 。也是一种超过某一固定神灵的精神信仰 。
相反 。对于哪些给国家民族带来危害的人 。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他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帝国义侵略我们的国土 。屠杀我们的同胞 。掠夺我们的财富 。这样的血海深仇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不念旧恶” 。记住历史不是为了算历史老帐 。而是为了让后人记住民族辉煌的过去和不可磨灭的耻辱 。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 。振兴中华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向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