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介绍 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是阳数之极 , 也是最大的单数 。九月初九 , 二九相重 , 故称为“重阳” 。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 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 。九不仅是阳数中最大 , 而且还与“久”谐音 , 现代人就借“久久”之意 , 祝福老年人福寿绵长 。2013年国家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老年节 , 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介绍 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

文章插图
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 , 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 。一日 , 费长房对桓景说 , 九月九日 , 你家将有大难 , 你现在赶紧回家 , 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 , 然后登上高山 , 喝菊花酒 , 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 。桓景听了师傅的话 , 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 , 等傍晚回到家后 , 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 。此后 , 每年的重阳日 , 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 , 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 , 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 , 在九月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 , 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 , 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 , 但怯薛能击球者 , 成用上等骏马 , 系以雉尾、缨络 , 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 , 装饰如画 。玄其障泥 , 以两肚带拴束其鞍 。先以一马前驰 , 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 。群马争骤 , 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 。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 , 随马走如电 , 而球子终不坠地 。力捷而熟娴者 , 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 , 而终不离于球杖 。马走如飞 , 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 , 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 。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 , 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 。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 , 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 。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 , 不过他登的是万岁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 。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 。清朝到民国 , 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 。
重阳节的插茱萸与簪菊
重阳节除了登高外 , 还有插茱萸和簪菊的习俗 。茱萸 , 又名“越椒”“艾子” , 它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 , 并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农历九月茱萸会结出气味芬芳的红色果实 , 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囊、插茱萸、饮茱萸酒可以避疫祛病 。在唐朝之前重阳插茱萸极为盛行 , 但从唐朝开始菊花逐渐成为了人们头上的主角 。古人认为菊花不仅有不畏严寒 , 淡泊名利 , 思念和延寿之意 , 还有驱邪避灾的功效 , 因此重九簪菊渐成新潮流 。《菊谱》中载“唐辇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 , 争插菊花 , 民俗尤甚” 。唐朝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写道“又尘世难逢开口笑 , 菊花须插满头归” 。宋人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都人九月九日 , 饮新酒 , 泛萸簪菊 。”北宋词人晏几道的《阮郎归》也写到重九簪菊的习俗:“清绿杯红袖趁重阳 ,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 , 菊簪黄 , 殷勤理旧狂 。”宋朝人可说是历代中最爱重阳簪菊的人 , 无论男女都会在重阳节时头插鲜花 , 不仅如此 , 妇女们还会用彩缯剪成茱萸、菊花赠予他人佩戴 。不过从宋朝之后重阳簪菊之风渐淡 , 虽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还有记载 , 但民间却已经不像宋朝那么盛行了 。到了清代 , 北京地区则是用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 “解除凶秽 , 以招吉祥” , 这应该算是重阳簪菊的一种变俗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