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州和苏东坡有什么关系?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在密州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39岁的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 。
在宋代 。密州(今山东诸城)和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相比 。可以算是一个荒蛮之地 。虽然拉近了和弟弟苏辙的距离 。但初到密州的时候 。苏轼的情绪还是很低落的 。他到任后 。没能和弟弟见上面 。满腹的苦闷无人可以诉说 。就化作了一首《沁园春·赴密州早行 。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 。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

密州和苏东坡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驿站的孤灯 。早晨的寒霜 。颠沛忧劳的东坡孤身一人 。扶着马鞍 。任往事在心中翻腾 。想当年 。他们兄弟二人来到京城 。就像陆机、陆云一样青春年少 。自以为凭着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治国安邦 。又有何难?可没想到如今不仅没能施展抱负 。反而在颠沛流离中虚度岁月 。
苏轼到任的这一年 。正赶上北方大旱 。蝗灾泛滥 。密州的凄惨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蝗旱相仍 。盗贼渐炽 。”(《密州谢上表》)“始至之日 。岁比不登 。盗贼满野 。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 。日食杞菊 。”(《超然台记》)
失意和苦闷的心情 。眼前局面的困难 。使得一向旷达的苏轼也一度陷入了无助和痛苦之中 。他不由得想起了已经逝去的结发妻子王弗 。王弗聪明贤惠 。和他的感情极好 。但天不假年 。仅仅27岁便离他而去 。如今 。爱妻辞世已整整十年 。对她的思念不可遏止地涌上了心头 。于是 。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密州和苏东坡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伴随着心中的悲痛 。苏轼开始处理政事 。
他上书朝廷 。报告了蝗灾灾情 。请求豁免秋税 。他采用了从农夫野老中得来的办法 。组织民众用火烧、用泥深埋 。坚决铲除蝗虫 。并且动用仓米来奖励捕蝗的人 。他还亲自加入到捕蝗救灾的劳动中 。终于使得“蝗不复生矣” 。针对旱灾和随之而来的洪灾 。他兴修了水利 。疏浚了河道 。他对盗贼产生的根源做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
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 。“蝗旱相仍”的灾情基本杜绝 。“盗贼渐炽”的局面也大为改观 。密州呈现出了稳定富庶的局面 。
在苏轼为自己的治理成果感到高兴的同时 。朝中也传来了好消息:吕惠卿罢相 。司马光、苏轼等人再次得到了举荐 。
苏轼的心情终于变好了 。豪情再次溢满胸怀 。以前深埋心底的想法又浮现了出来 。他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唤 。渴望能在更高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年十月 。他去常山祭谢求雨成功 。归途中和随行人员进行围猎后 。留下了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
密州和苏东坡有什么关系?

文章插图
上阕所写的狩猎场面气势恢宏 。但只是一个铺垫 。重点是要引出词的下阕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西汉时期 。魏尚担任云中太守时 。被奸臣所害 。罢免了职务 。后来汉文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派冯唐去云中恢复了魏尚的职务 。魏尚重新镇守云中 。终成一代名将 。这时的苏轼 。显然也在盼望着朝廷能派来“冯唐” 。同时也在向朝廷保证 。如果重用自己 。自己定能“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
这种思想 。在诗歌《祭常山回小猎》中 。表现得更突出:“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但是 。朝堂上的新旧党争愈演愈烈 。苏轼虽屡经举荐 。却没能等到征他回朝的诏书 。
慢慢地 。苏轼适应了在密州的生活 。履职之余 。习惯性地寄情山水 。常山、卢山、障日山、马耳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时也有许多诗作流传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