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诗酒趁年华”这首诗?


诗酒趁年华
作诗喝酒青年佳 。
老无记忆眼睛花 。
五脏六腑功能衰 。
:伤肝损肺酒量差 。
我对诗酒趁年华 。
就是这样理解它 。
其他观点: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全词如下: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诗和酒 。是中国古代文人两大慰藉 。
俗话说诗言志 。诗歌可以抒发内心的情绪和志向 。包括你人生的际遇、挫折和苦难 。乃至一切人生的体验 。都可以通过诗歌去记录 。去表达 。去抒写 。诗歌既是人们精神解脱的工具 。也是心灵宽慰的良药 。是精神解脱的最高雅文明的形式 。
而酒 。就如曹操《短歌行》所说的那样:“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曹操道出了一种人生共同的感受 。以酒解忧 。高歌纵酒 。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生活方式 。受所有诗家文人的青睐 。
无论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 。还是“天云苟如此 。且进杯中物”的陶渊明 。酒之于诗人 。是一种精神解脱的方式 。让人一时能忘却现实 。沟通物我 。回归到精神乐园 。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 。诗和酒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苏轼词作344首 。但含“酒”的词就有78首 。” 。因此 。苏轼才会说:“诗酒趁年华 。”

怎么理解“诗酒趁年华”这首诗?

文章插图
很多人通过这首词认为 。苏轼此时是旷达超然的 。但其实 。此时的苏子瞻并不超然 。
这首诗作于“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经历三个月的牢狱之灾 。还差点被杀头 。后来侥幸不死 。贬职到黄州 。经历了这样的一个事件 。苏轼才真正认清了人生的真相 。于是开始学会淡然 。去真实地表达自己 。
比如初到黄州写的 《卜算子》 。词曰:“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写的是历经大难之后的惊恐和被贬的孤寂忧愤;第二年的 《赤壁怀古》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写的是自己的无奈 。
只有到了 《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时候苏轼才有了真正的超脱 。面对挫折和打击已经泰然自若 。
所以 。说出“诗酒趁年华”的苏轼 。并非表达内心的旷达 。而是通过“ 休对”、“ 且将” 把难以解脱的苦闷 。以强作“超然”来自我安慰 。
但是反过来讲 。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深重的灾难 。苏轼仍可以说出“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这样积极乐观的话 。无论他内心是否真的超然 。都不妨碍它是鼓舞人心的力量 。给人热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
这句诗告诉我们 。一个人 。你不要害怕挫折苦难 。只有经历了挫折苦难 。你才能具备大智慧 。你的人生才有了深度 。你才可以真正面对风雨处之泰然 。在幽暗的岁月中 。仍要“诗酒趁年华” 。保持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热爱 。
其他观点:
【怎么理解“诗酒趁年华”这首诗?】“诗酒趁年华″是苏轼《望江南》这首词里的尾句 。也是全词的精华 。它和此词开头的一句“春未老″相应合 。映衬需抓紧时机、暂忘尘世间一切 。借诗酒以自娱 。让心灵进入“超然″的崇高境界 。苏轼当时在山东诸城 。逢密州指令修葺园北旧台(后称“超然台″) 。作者登台眺望满城烟雨 。触动思乡念 。旋即写下了此词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点明季节将至春暮 。借“试上″直指登临远眺 。以“半壕春水一城花\" 。让春水与花秀展现 。然后才回到烟雨笼罩的城池万户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寒食后是清明节 。应当返乡扫墓 。但欲归而又不能归 。主要是公务在身 。其次仍心念仕途进取 。尚备忠君及社稷之宏愿 。虽如此 。作者内心其实也具矛盾 。即眼前之景触动了思归情 。又不可能得到满足 。于是只好自我排解与安慰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也只有这样做 。才能暂时得到勉强的解决 。尽管是无可奈何之举 。…最后一句:“诗酒趁年华″ 。上文已经表过 。是与“春未老”相呼应的 。既寄情于“超然″、又期望于春意在最后阶段的勃发!…然而 。我们至此似乎又隐隐察觉到 。这个“春未老″、似乎还蕴涵着作者的另一层心思 。即时令的春、是针对自己感到老大无成而发的 。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 。可见心里是很不舒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苏轼实际上早已知道自己、是根本达不到“超然”的!……(谢谢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