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肉

牡蛎肉《中药大辞典》:牡蛎肉拼音Mǔ Lì Ròu
别名蛎黄(《纲目》)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等的肉 。
化学成分近江牡蛎与大连湾牡蛎肉含糖元63.55%,牛磺酸1.3%,10种必需氨酸1.3%,无机盐(铜、锌、锰、钡、磷、钙)17.6%,谷胱甘肽,维生素A、B1、B2、D及F(即亚麻酸和亚油酸) 。含碘1~11.53ppm(干重) 。脂类中含一种糖脂,其糖由二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岩藻糖构成 。另有一种鞘类磷脂,含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岩藻糖)22.0%,氨基己糖7.26%,甲基戊糖10.45%,磷0.47% 。另报道长牡蛎的脂类物质中含甾醇,它的氢化产物似为菜子甾醇 。
性味甘咸,平 。
①《纲目》:"甘,温,无毒 。"
②《医林纂要》:"甘咸,微寒 。"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平 。"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 。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丹毒 。
①崔禹锡《食经》:"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
②《本草拾遗》:"煮食,主虚损,妇人血气,调中,解丹毒 。于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后烦热,止渴 。"
③《医林纂要》:"清肺补心,滋阴养血 。"
注意①《七卷食经》:"有癞疮不可食 。"
②《本草求原》:"脾虚精滑忌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牡蛎肉拼音Mǔ Lì Ròu
英文名Oyster
别名蛎黄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来源药材基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等的肉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Ostrea riuularis Gould2.O.gigas Thunberg3.O.talienwhanensis Grosse4.O.denselamellosa Lischk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去壳,取肉,鲜用或晒干 。
原形态1.近江牡蛎,贝壳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略长,壳坚厚,较大者壳长100-242mm,高70-150mm,左壳较大而厚,背部为附着面,形状不规则 。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黄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个体,鳞片平薄而脆,有时边缘呈游离状;2年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后缘起伏略呈水波状;多年生者鳞片层层相叠,甚为坚厚 。壳内面白色或灰白色,边缘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铰合部不具齿,韧带槽长而宽,如牛角形,韧带紫黑色 。闭壳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侧,淡黄色,形状不规,常随壳形变化而异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 。
2.长牡蛎,贝壳呈长条形,坚厚,一般壳长140-330mm,高57-115mm,长比高约大3倍,已知最大的长达722mm 。左壳稍凹,壳顶附着面小,右壳较平如盖,背腹缘几乎平行,壳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自壳顶向后缘环生排列稀 疏的鳞片,略呈波状,层次甚少,没有明显放射肋 。壳内面瓷白色,韧带槽长而宽大,闭壳肌痕大,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呈棕黄色马蹄形 。
3.大连湾牡蛎,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坚厚,一般壳长55-63mm,宽95-130mm,壳顶尖,至后缘渐加宽 。右壳较扁平,如盖状,壳顶部鳞片趋向愈合,较厚;渐后腹缘鳞片渐疏松,且起伏呈波状,无显着放射肋 。壳表面淡黄色,杂以紫褐色斑纹,左壳突起,自顶部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边缘肋上的鳞片坚厚翘起 。壳内而凹陷如合状,白色,铰合部小,韧带槽长而深呈长三角形 。闭壳肌痕白色或带紫色,位于背后方 。
4.密鳞牡蛎,贝壳呈圆形或卵圆形,壳坚厚,一般长46-122mm,高58-138mm 。左壳较大而凹氏陷,壳顶为附着面,形状常不规则 。右壳顶部鳞片愈合,较光滑,渐向腹缘鳞片环生渐密,薄、脆呈片状,以覆瓦状紧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条,使腹缘略呈波状,壳表面灰青色混杂紫褐色 。壳内面白色,稍带珍珠样光泽 。铰合部两侧常有小齿1列,约5-8个 。韧带槽较短,呈三角形 。闭壳肌痕较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