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三 )


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文章插图
范仲淹的《渔家傲》展现的是在以国为家、保家卫国的胸怀之下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守边将士的人文关怀 。它是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这种苍凉和悲壮贯穿于有宋一朝 。从世代镇守北部边关的杨业及其杨家将到刘平 。到狄青、种世衡及种家将 。再到将这种苍凉悲壮抒发到极致之后转为无奈、从“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变成“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辛弃疾 。再到“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 。最后到抱着南宋末帝蹈海赴死、将这种苍凉悲壮变为大宋绝唱的陆秀夫 。这是大宋辉煌文明的另一条主线 。是大宋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在此时的陕西边关 。苍凉而悲壮的现实无所不在 。这种现实无法改变 。但人们可以改变它的最终结果 。不过 。人为的努力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或者是将这种苍凉悲壮化为边境安宁、百姓安居的局面 。或者是将这种苍凉悲壮变为更加惨烈的结局 。幸运的是 。北宋有范仲淹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耿之臣 。才让西夏的李元昊们无比畏惧“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小范老子” 。
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文章插图
这首词是作者无比感怀的军中之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塞下秋来 。萧瑟荒凉 。大雁南飞 。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孤城紧闭 。一派黯淡凄凉的边城景色;词的下片主要是抒情 。写思想上的矛盾:悠悠的思乡之情与“归无计”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的焦点在“燕然未勒” 。强敌未破 。功业未立 。未能很好地完成守边御敌任务 。怎能因思乡而离开边地呢?这显然是一种积极要求建功立业、御敌报国的思想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和征夫的英雄泪与思乡泪流在一起 。既有急于建立功业而不可得的苦恼 。也有思乡而不得归的不满 。就全词而言 。它反映了将士们悲凉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思乡、爱国的思想情绪 。表现了作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愿望 。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和不满 。也流露出作者对久戍不归的征夫们的同情 。
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点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 。情景交融 。是这首词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上片主要写景 。用一“异”字统率全篇各种景物 。北雁、边声、峰峦、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羌管等 。既有浓厚的边地特色 。又富有主观感情色彩 。下片主要抒情 。情中有景 。借景抒情 。作者抓住了思乡与爱国这个思想矛盾 。反复倾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词既写了“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悲 。又写了“燕然未勒”的壮志 。思乡而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与戍边御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豪情水乳交融 。使全词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格调 。
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文章插图
《渔家傲·秋思》之所以经久不衰 。它把戍边将士的心中之情恰到好处地描述出来 。而用词来写边塞的奇异风光 。来抒发豪迈悲壮的爱国之情 。给词坛带来了新的内容 。新的风气 。对宋代豪放词的发展 。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