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什么民俗和故事值得大家纪念?


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发源于中国 。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 。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 。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 。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 。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 。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服章;睨彼牵牛 。不认服箱 。”
关于乞巧: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 。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 。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 。所以每逢七姐诞 。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 。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 。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 。
关于习俗有以下几种:
1、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 。源于穿针 。又不同于穿针 。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 。顷之 。水膜生面 。绣针投之则浮 。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 。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 。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 。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 。妇女乞巧 。投针于水 。借日影以验工拙 。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 。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 。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 。动如云 。细如线 。粗租如锥 。因以卜女之巧 。”
这个习俗想必看过《延禧攻略》的亲们都知道 。富察皇后可是一扔就针浮水面的高手哟~
2、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始于汉 。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人具习之 。”
3、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 。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 。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4、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 。在七夕前几天 。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 。播下粟米的种子 。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 。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 。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 。等它长出敷寸的芽 。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 。称为“种生” 。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甚至以巧芽取代针 。抛在水面乞巧 。
5、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 。又叫“ 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 。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 。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 。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 。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6、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 。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 。廿八宿中的奎星 。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 。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
过七夕 。每个地方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特色 。都是祈祷美好的事情 。也祝愿所有人心想事成~~~七夕愉快![玫瑰]
其他观点: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 。当代还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 。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 。而是七个神娘 。俗称“七娘妈” 。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 。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 。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
《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 。按照这一习俗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 。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 。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 。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 。到了16岁 。当年的“七夕”要“洗契” 。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 。按照传统习俗 。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 。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 。因而都与“七”有关 。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 。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筷子 。一般也以七为数 。另外 。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