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杭州第一高楼,开始旧改!当年里面住满科学家

【曾经的杭州第一高楼,开始旧改!当年里面住满科学家】
上世纪80年代,刚建成的水稻所大楼
体育场路上高楼鳞次栉比,一幢比一幢气派 。淹没在茫茫楼海之中,中国水稻研究所大楼早已不起眼,甚至因为年代久远,有些许破败的气质 。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来 , 一度可以算是杭州的第一高楼,高大气派的样子,再加上高挂着“国”字号招牌 , 风光一时无二 。
中国水稻研究所旧改
改外立面也改内部管线
沿着体育场路,这幢大楼一楼是一排商铺,一点点、OPPO、中国移动、鑫概念酒店……如果不是绕到万寿亭路上 , 看到“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牌子 , 已经很难将这幢楼跟水稻所联系在一起 。
现在,大楼外已架起防护架,随着旧改,未来它将更有辨识度 。旧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立面改造,一部分是内部管道、电线等设施改造 。
这幢楼建成于1989年,外立面采用当时时兴的马赛克墙砖,走廊安装的是钢玻璃窗棂 。
如果细看,会发现体育场路一侧的墙壁,马赛克瓷砖已经成片脱落,露出灰色的水泥墙 。天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之前发生过墙砖掉落砸坏车的事情,总是担心万一哪天砸到人 。”
接下来,马赛克墙砖会重新处理,做防水、涂料等面层,改铺粉纸筋灰,刷真石漆 。横向则铺穿孔铝板 。铝板上的每个穿孔,都是麦穗的形状 , 连在一起形成麦浪 。窗户则换成更结实的夹胶玻璃铝合金窗 。
“外立面改造,是按照水稻随风摇摆的样子设计的,色彩取自成熟麦穗的黄色,同时 , 铝板材质又能增加一些现代感 。”负责这次改造的设计师杜俏声说 。
为了更有辨识度 , 墙上还将装上“中国水稻研究所”几个字,楼的东侧新建一个小区大门 。
旧改后的效果图
外立面改造关乎“面子”,设施改造,改变的则是“里子”,“主要解决漏水、电线杂乱、安全隐患等问题 。”天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
比如,楼里是2梯6户的连廊式设计,长长的走廊里管线纵横交错、杂乱无章,排烟井一个排着一个 。接下来,走廊会安装网格吊顶、电井门等 。
当时这幢楼的名气很大
能住进来的都是科学家
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批研究员、81岁的汤圣祥几乎全程参与了旧改的前期筹备,“不仅参与,我还负责张罗居民开会、投票 。”大楼刚一交付,汤圣祥就一直住在这里 。
中国水稻研究所虽建成于1989年,但开建的往事 , 却要追溯到1979年 。
那时,我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 ,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代表们来中国与中国农科院商谈合作事宜 。会上 , 中方试探性提出,有没有可能帮助中国建一个全国性的水稻研究所 。这一想法得到了对方的支持 , 并很快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 。
中国水稻所建在哪儿?很多农业强?。绕浜稀⒐愣己芑?。浙江虽然报告提交得晚 , 但态度最积极 , “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
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杭州建立 。为了能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当时的规划是,在杭州市区建一座集行政办公、中转接待和中高级科学家宿舍于一体的大楼 , 科研工作和实验设施则放在富阳皇天畈试验农场 。
市区大楼便选址在当时的体育场路171号,也就是现在的359号 。
汤圣祥回忆 , 1988年底建成后,大楼一层是商店、值班室,二层到四层是所里的招待所和办公室,再往上,就是中高级科技人员宿舍 。
“当时这幢楼的名气很大,大家哪见过这么高的住宅楼,进来还有电梯 。”汤圣祥说,能住进来的,都是所里的科学家、博士等科研人员 。
楼里一共86户 , 普通户型70多平方米 。如今看起来,房间面积不算大 , 但在当时,杭州才刚刚有了住宅小区的概念,朝晖、采荷、翠苑等第一批住宅小区开建,一幢19层高的电梯房横空出世,实属“豪宅”无疑了 。
短暂的第一高楼
和杭州的“国字号”们
当时的体育场路,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杭州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 , 都诞生于此 。
虽然中国水稻研究所启动时间早,在启动时可能是杭州第一高楼,但期间一波三折 , 等到建成,第一的位置已经易主了 。跟中国水稻研究所同年竣工的杭州工业大厦,高达103.6米,成为当年当之无愧的MVP(最优秀选手) 。1995年,杭州大酒店以112米的高度刷新天际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