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二 )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读来特别悲凉 。什么是怀疑人生 。苏东坡的这句词就是怀疑人生 。苏东坡开始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 。很显然包含企求解脱与舍弃的想法 。所以苏东坡后来出入佛老 。用佛教的四大皆空来麻醉自己 。让自己放下执着求得解脱 。从这首词中就可看出端倪 。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其他观点: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文章插图
苏轼的一生 。历经宦海浮沉 。几次遭遇贬谪 。因此他的中秋节 。都是在悲欢离合的境遇中度过 。我们可以通过苏轼的诗词 。来印证这个观点 。
苏轼笔下的中秋诗词 。贯穿其一生境遇、思想和艺术 。折射出了他的人生历程的曲折起伏和内心态度的深情通达 。由外在向内在渗透 。由节序向人生演进 。由浅显向深刻转化 。彰显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 。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
苏轼对中秋情有独钟 。写了许多首中秋诗词 。其中首推《水调歌头》 。它不仅在当时新人耳目 。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宋人胡仔评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我们从序中即可看出 。这个中秋节 。苏轼是在通宵畅饮、赏月怀人中度过的 。而且苏轼喝得大醉而归 。自熙宁四年(1071)于颍州分手后 。苏轼与苏辙已有六年无缘相见 。熙宁九年(1076)中秋 。身经宦海浮沉 。面对中秋皓月 。苏轼既有对于人生体验的感悟 。更有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 。于是 。面对中天圆月 。苏轼念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发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深沉祈愿 。夏承焘先生曾经就此指出:“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情与理的矛盾 。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 。不脱离现实 。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 。情绪是健康的 。”(《唐宋词欣赏》)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文章插图
作为手足 。苏轼和苏辙“平生风义兼师友” 。二人相互扶持 。苏轼时常心怀苏辙:“岂独为吾弟 。要是贤友生 。”(《初别子由》)同样 。苏辙对苏轼也充满着敬爱:“手足之爱 。平生一人” 。“扶我则兄 。诲我则师”(《东坡先生墓志铭》) 。弟兄两人的情义 。堪称一片肺腑、深沉真挚 。苏轼的中秋词不仅纪录了他的生命历程 。也诠释着二苏之间非同寻常的情谊 。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的第二年 。即熙宁十年丁巳(1077) 。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山西永济西) 。随即改知徐州 。并暂时寓居范镇的东园 。四月 。苏轼与从京师来接他的苏辙同赴徐州 。苏辙流连徐州达百日之久 。几年来 。兄弟二人首次同赏中秋 。感喟珍惜之情难以掩抑 。苏轼在《阳关曲·中秋作》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之夜转瞬即逝 。兄弟二人分别在即 。明年纵有一轮冰魄 。不知下次赏月又在何方 。难得的相聚终究面对一场别筵 。中秋后苏辙即将离去 。满怀惆怅地填制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 。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 。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 。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 。鸿雁起汀州 。坐客中 。翠羽帔 。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 。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 。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 。相对永登楼 。
从此词可见 。苏轼的这个中秋节 。不仅和弟弟苏辙一同泛舟清河、听《凉州》曲 。还一起赏华月 。共聚热闹华丽的晚宴 。来参加晚宴的人 。有的穿着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 。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衣 。可见非富即贵 。
该词开篇即云离别之久 。“去年东武(即密州)今夕 。明月不胜愁” 。指向苏轼的《水调歌头》词 。回忆去年中秋 。没有料到 。今年能在彭城(即徐州)相聚并共度中秋 。《凉州》曲调声声 。泛舟清河古汴 。鸿雁起落水洲之上 。一片清景遐思 。下阕感慨时光易逝 。明月难留 。月明景美服饰好 。然而 。“今夜清尊对客 。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设想之辞饱含羁旅别愁 。生怕像王粲那样 。不能返乡 。只能登楼相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