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三 )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文章插图
怀着对去年中秋的欢饮起舞的回忆 。同时也带着对苏辙的深厚情谊 。苏轼随之再唱和《水调歌头》一首:
安石在东海 。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 。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 。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 。遗恨寄沧州 。岁云暮 。须早计 。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 。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我 。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 。相对卧高楼 。
据本词小序交代 。苏轼在密州所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曾寄送子由;而这次二人共度中秋后苏辙填同调词赠别 。似乎是对去年中秋词事的隐性回应 。苏轼觉得苏辙词过于哀婉悲切 。于是借词相慰 。
上阕借东晋谢安之言行以自喻 。安慰苏辙说一旦功成名就 。便即时退隐 。然而雅志未遂 。因此归隐之事尚不能成行 。下阕 。苏轼以较为轻松的笔调想象兄弟二人双双返乡、相亲相爱的欢欣场景:“故乡归去千里 。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我 。惟酒可忘忧 。”这鲜明折射出苏轼随缘任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 。可惜一番美好的约定至苏轼辞世也只是镜花水月 。
元丰元年(1078) 。身在徐州的苏轼再度写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寄送任职南京签判的苏辙 。其诗云:
殷勤去年月 。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 。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 。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 。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 。扶杖起相従 。天风不相哀 。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肝肺 。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 。化为东野穷 。余年知几何 。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 。竟夕相噞喁 。六年逢此月 。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 。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 。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 。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 。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 。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 。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 。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 。荞麦如铺雪 。欲和去年曲 。复恐心断绝 。舒子在汶上 。闭门相对清 。郑子向河朔 。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 。兀如在牢扃 。赵子寄书来 。水调有余声 。悠哉四子心 。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 。良辰难合并 。回顾坐上人 。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 。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 。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 。俯仰今古情 。
由此诗可见 。1078年的这个中秋节 。苏轼的过得比较凄凉 。“憔悴去年人 。卧病破窗中......月岂知我病 。但见歌楼空” 。去年的中秋节乘船同游 。华宴欢饮 。今年却病躯卧破窗 。月冷楼空 。今昔对照 。无限伤感 。
其中说:“六年逢此月 。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 。满座为凄咽 。……欲和去年曲 。复恐心断绝 。”“别时曲”“去年曲” 。显然指向《水调歌头》唱和词 。而且他十分感念苏辙的徐州中秋词 。此时 。苏轼品味着和弟弟苏辙聚少离多的际遇 。吐露出内心最深处的伤感 。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文章插图
两年后的中秋节 。苏轼再次写下《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中秋 。距《阳关曲》和《水调歌头》刚好三年 。这是苏轼经历文字狱“乌台诗案”后的第一个中秋节 。他在黄州缺衣少食 。“贫病相乘除” 。本是团圆意蕴的中秋令人滋味难辨 。当时苏轼几经亲友救助才出狱 。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不能管理公事 。其心中悲苦不言而喻 。世事沧桑 。鬓发已霜 。谁的心中能无一点悲凉!然而 。躬耕东坡的苏轼并没有就此走向消沉 。接踵而至的磨难并没有磨损他的济世抱负 。他对前途仍抱有迢迢不灭的瞻望:“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东坡一再南贬 。一直远贬到祖国的最南端儋州(海南某地) 。但他一方面“不辞长作岭南人” 。笑谈间消化贬谪之苦;一方面仍旧坚守“北望” 。希望有朝一日能北归 。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 。但他并未选择辞官隐退 。而是坚持终生宦游 。坚守文士清贫 。化解贬谪艰辛之余始终不忘为民做事 。因此 。《西江月》的调子虽比前两首低沉些 。然而满含一种坚韧清朗之旨 。
上述中秋词不仅折射了苏轼起伏曲折的人生历程 。也为我们展示了苏轼在人生的不同时期 。如何度过中秋的情景 。同时苏轼的中秋词 。也对宋词的革新具有重大贡献 。让中秋诗词由浅显向深刻转化 。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宽广深厚的境界 。使得苏轼中秋词集前人之大成 。沾溉和启迪后来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