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感遇》?( 二 )


丹橘虽有美好的品质 。也有美味的果实 。但是它生长在江南 。在保鲜技术不好的时代 。它注定难以跨越千山万水 。成为北方贵宾的盘中珍馐 。而世人都只道种桃李夏可以得其荫秋可以得其实 。难道丹橘就没有树荫吗?难道丹橘就没有美味的果实吗?
诗中 。用了两个岂字 。岂伊地气暖 。反诘世人对丹橘的误解;此木岂无阴 。叩问世人对丹橘的淡漠 。
张九龄的《感遇》诗 。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简练 。语气蕴藉平和 。
在此诗中 。诗人虽有不平之心 。却无激愤之语 。诗人内在情绪的波涛汹涌 。则需要我们品味每一个字背后蕴含的人生况味 。
诗中 。“犹”“自”两字为丹橘的傲寒品格立骨 。丹橘是有自己的品性的 。是有自己内在追求的 。这也是诗人的夫子自道 。而“奈何”二字 。则饱含了诗人对自己有良好品性却被世人误解 。有济世良才却为谗讥所远的不平 。
诗中还用了两个岂字 。岂伊地气暖 。反诘世人对丹橘的误解;此木岂无阴 。叩问世人对丹橘的淡漠 。在这些并不激烈的语词背后 。尽是诗对人生命运的不平之意 。

其二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感遇》?

文章插图
感发
我常说 。人生的价值来自于认可 。而认可分为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 。人作为社会动物 。自然有欲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 。然后 。一个人的心志越高 。品性越好 。越有理想有追求 。往往越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
诗中的丹橘 。虽然岁寒之心 。别人却说是因为它所生之地地气暖和 。世事大抵如此 。如果一个人品性高洁 。常人往往要揣度一番 。这人是不是在沽名钓誉啊 。是不是别有所图啊 。是不是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啊 。
常人也只知道桃李的好处 。而不知道丹橘的好处 。大众的价值观往往停留在显而易见浅层次 。拿读书来说 。如果你拿着一本《马云教你创业》正在研读 。大多数人会说你有上进心的人 。但如果你拿着的是一本《道德形而上学》 。大多数人会给你两个字——装逼 。
世道人心就是这样的 。人们对于易于理解的 。可以常理度之的人 。认可度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鸡汤文风行于世的原因 。而对于那些有自己内在追求的人 。大抵视为怪胎 。故自古得一知 己而无憾 。子期死而伯牙不弹 。
那么 。一颗高洁而有自己内在追求的心灵于世不遇又当如何 。那就回归自己的内心 。寻求自我的认可 。回到张九龄的上一首《感遇》: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读古人诗词文章的好处就是 。他们对人生的各种境遇都有所感悟 。读之可为我们人生的慰藉 。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谢邀 。
在我们欣赏张九龄写的这首诗之前 。先摸清楚诗人的写作背景 。这样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整首诗的含义 。
因为张九龄是一个刚正不阿、忠于职守、敢于进谏的忠义之人 。所以 。这首诗自然是表达对朝政的昏暗与愤懑 。以及抒发个人命运遭遇 。
在这首诗里 。我读到的是诗人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态度 。也有正直的高尚品德 。扑面而来的也是一股大义凛然的义气 。
张九龄很是聪明 。写诗作文也非常巧妙 。他用橘子自喻 。表达自己即便身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也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完全是出淤泥而不染 。甚至有一点孤傲的态度 。但这种孤傲的态度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正直有抱负的人 。
而且 。张九龄还以橘树耐寒的品格形容自己 。他也是一个不会因为逆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而推翻自己的人 。相反 。他越挫越勇 。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心系君主 。忠贞不二 。虽然当自己推举贤才给君主时遭遇了重重阻碍 。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心系国家的责任心 。也不会妨碍他愿意为国家做出自己贡献的决心 。
总的来说 。诗意虽然温和 。但里面的态度与情绪饱满 。我个人比较喜爱这首诗 。
其他观点:
【其二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感遇》?】张九龄为盛唐前期开一代诗风者 。其五言古诗洗练质朴、简约刚健著称 。《感遇》借丹橘而比喻自己品德、节操之高洁 。却无法施展抱负 。只能随波逐流 。首句托物喻志 。自喻丹橘 。第三四句以反诘赞颂丹橘之高洁 。自有傲寒的节操 。第五六句表明本应该进献于嘉客 。却困难重重 。第七八句感叹命途多舛 。无法逆转的苦闷 。最后两句桃媚李艳 。难道橘树就没有绿荫了吗?为傲寒的丹橘备受冷落而忧心 。该诗表达了对昏暗政治的不满 。于恬淡中透着愤懑 。温雅中掩着哀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