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明朝前期 。司礼监的宦官们没有多大的权力 。他们的权力受到皇帝的制约 。而前期的明朝皇帝个个都非常精明 。不可能让司礼监的宦官们大权独揽的 。
司礼监权力的延伸 。
按照《明史》记载 。朱元璋时期的司礼监权力非常之小 。如下:
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 。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文章插图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 。司礼监的地位才开始迅速提升 。到明英宗时期高涨 。成为辅助皇帝办公的内廷 。逐渐与外廷的内阁相对应 。
明英宗之后 。司礼监一跃成为十二监之首 。出现了很多职位 。其中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人 。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数名 。有时候秉笔太监并不是一个人 。在权力的分配上 。掌印太监排在第一位 。秉笔太监排在第二或者第三位 。掌印太监可以提督东厂 。实打实的权力第一 。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文章插图
司礼监中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明朝时期 。司礼监是皇帝的内臣 。按照规定是掌印太监排在第一位 。但是 。规定是一回事 。实际操作就是另外一回事 。
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控权力 。尤其是内廷的司礼监;也有的太监可以运作权力 。这就产生了很多变数 。权力到底谁最大则就看运作权力的人了 。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文章插图
当然明朝的皇帝也可以明确谁是司礼监的一把手 。也就是实际的掌权人 。譬如任命秉笔太监掌握实权 。而职位上并不做调整 。将掌印太监架空 。只负责盖印 。没有发言权 。掌印太监的权力在明朝皇帝心目中是随时可以调整的 。不会拘泥于官位形式 。
因此 。掌印太监是名义上的一把手 。在实际权力运作中未必是一把手 。主要看司礼监内部权力的实际运作人 。有时这个运作人是皇帝 。有时是司礼监内部的一些人 。权力的博弈在这一部门之外决定 。
其他观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纯属个人观点 。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
在明朝 。无论是掌印太监还是秉笔太监都隶属于司礼监 。从职位划分上看掌印太监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 。而秉笔太监位列第二位 。但是有句话叫事在人为 。往往决定权力大小的不仅仅是职位的高低 。还要看这个职位上的是什么人:一个强势的人 。即使他屈居次位 。也可以将权力运用的淋漓尽致;一个软弱的人 。即使他身居首位 。也只会大权旁落 。沦为他人的傀儡 。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文章插图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 。彻底废除了封建社会施行多年的宰相制服 。
永乐皇帝朱棣上位后 。设立内阁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但是未免内阁权力过大 。皇帝赋予内阁“票拟”的权力 。所谓“票拟”就是指内阁代皇帝草拟各类文书以及对于各部门上奏的事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
内阁对国家事务有建议权 。但是没有决定权 。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称之为“批红” 。即皇帝对内阁的“票拟”做出最终处理决定 。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都忙于各自的爱好 。“批红”的权力就落到了皇帝信任的太监手中 。
最终在明朝就形成了内阁和司礼监双权并立的局面 。而皇帝居于权力的顶点 。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被侵犯 。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文章插图
掌印太监代行的是皇帝审核盖章的权力 。即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 。由掌印太监最终盖章才能生效 。如果掌印太监认为审核不过关 。有权打回重批 。
秉笔太监代行的是皇帝批复写字的权力 。即对于内阁上报的“票拟” 。秉笔太监可以在皇帝的授权下写上相应的答复意见 。
可以看到 。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他们共同分担执行皇帝“批红”的权力 。单从分工上来看 。掌印太监享有最终的决定权 。因此权力在秉笔太监之上 。
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到底谁权力大?

文章插图
热播电视剧《人名的名义》里评价李达康的时候说过:“李达康是市长的时候市长是一把手 。李达康是书记的时候书记是一把手 。”因此可以看出 。相近两个职位的高低并不必然决定权力的大小 。凡事总有例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