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谢邀 。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 。而人死亦次之 。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我们今天还用得很多 。大多是用来指代对一件事情 。或者对一个人完全失望 。以至于进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
就是随便你怎么样吧 。反正已经与我无关了 。
现在对于“心死”的解释 。基本上就是认为个人完全失去了对目标的兴趣和动力 。心如古井 。不起波澜 。有如一潭死水 。
现代大众理解其实很简单 。还有什么比心死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
没有了 。所以这是形容悲哀、悲伤到了极致 。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不过这是口头理解 。实际上官方的解释并非如此 。
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 。莫过于思想顽钝 。麻木不仁 。
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
心死:指心如死灰的灰烬 。思想顽钝 。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 。
这里的解释就比单独的情爱之伤要广阔多了 。我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习以为常 。我们对世风日下的冷漠旁观 。基本上都可以划入“心死”的范围 。这种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瞬间整个认识就上了一个层面 。远比在感情中的绝望更加有高度 。
很明显这是对文言文的世俗化 。因为我们上溯根源 。就会发现庄子的本意确实要高邈得多——原本是基于道家生死观的认识 。而并非浅层情感希望、失望之中的变化 。
“哀莫大于心死 。而人死亦次之 。”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 。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话 。首先得搞清楚庄子的生死观 。
老庄道家思维中 。老子探讨“道”和“德”的含义 。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规律 。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底层的哲学思维 。
庄子则是以老子人与自然的思维为起点 。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死 。以及在他的生死观之下的人类价值体现 。
庄子认为生死本一 。并没有区别 。生死的区别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 。不仅生死如此 。万物也平等如一 。此为“齐物论” 。
在庄子看来 。一个人是由精神和肉体两种元素组成 。咱们用写文章打比方 。即内容和形式 。而作为形式的肉体 。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其他的形式 。比如风、气 。这只是“道”的形式转换 。并不代表着“道”的消失 。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而这种转换 。在平常人看来 。就是死 。
为什么他老婆死了 。庄子不但不悲哀 。还“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夫人不过是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罢了 。他没有死的概念 。自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哀——这种思维被用来安慰活着的人 。实在是属于大众对死亡无可奈何地接受 。
因为无可奈何 。所以无法不悲伤 。只能减弱而已 。而庄子是真的从内心就没有悲伤 。表现看起来相似 。其实对事物内核的理解完全不同 。
这种肉体消失转化 。就是形式的转变 。为了写出来让后学看懂 。庄子使用了“人死”这个词 。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那么“心死” 。自然是指精神方面的死亡、丧失 。比如失去上进心、失去思考能力 。失去辨别能力 。也就是说关于思想的任何活动都停滞了 。
用现代医学的例子来说 。“心死”是“脑死亡” 。而“人死”是器官衰竭死亡 。
那么是“脑死亡”可怕 。还是人体功能丧失可怕呢?
都一样可怕 。
但是人体功能丧失有全部和部分 。部分者缺手缺脚 。那可比脑死亡要好多了 。甚至还可以正常生活;严重的全身瘫痪 。可只要没有“脑死亡” 。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有求生意志——因为精神还在 。因为心没死 。
这样简单地类比 。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心死” 。而“人死”要稍微次之呢?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插图
就好像脑死亡、植物人(类脑死 。但是有可能复原)、全身瘫痪 。三种非常可怕的境况让人选 。如果有得选又必须选 。只怕全身瘫痪是最能让人接受的一种选择吧 。
有人说 。我宁可死 。也不要瘫痪——这个其实未必能以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旁观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表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