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例,如何论述苏轼旷达超远的艺术?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人物之一苏轼(1037——11O1) 。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 。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 。因而他的散文往往兼有诗情画意 。既蕴含美学兴味 。又具有哲理深度 。记叙、抒情、议论总是融为一体 。很难截然分开 。
苏轼散文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记 。而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脸炙人口 。这两篇赋较欧阳修《秋声赋》又有新的创造 。以账体记游 。即为前代少见 。《前赤壁赋》
分三层意思展开 。一写夜游之乐 。二写乐极生悲 。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澜 。层层深入 。文体跌宕变化而又浑然一体 。景则山日流光 。情则哀乐相感 。理则物我相适 。杂以呜呜箫音 。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物 。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物 。情由景发 。景以情显 。两两相融 。飘缈多姿 。创造出优美的神话般的境界 。又借景说理 。寓理于情 。用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有主无主的观点来進行审美活动 。欣赏自然、观察社会、总结历史、可以启发读者更深层的哲理思考 。思想虽来源于庄子 。两又超越庄子;文章虽吸收了《庄子》 。两又不同于《庄子》 。似文、似赋、又似诗 。除保留传统状体主客问答形式外 。句式长短不拘 。用韵错落有致 。语言晓畅明朗 。其间还杂有歌词和对话 。这些都是对传统赋体的发展 。有人比之为一幅风神独绝的月夜游江图 。有人比之为一支深沉悠雅的小夜曲 。
【以《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例,如何论述苏轼旷达超远的艺术?】《后赤壁赋》依旧是写游赤壁 。而季候不同 。境况有别 。前赋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换天” 。句句是秋景;后赋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字字是冬景 。物体之工 。妙传造化 。前赋主要通过主客对话抒发感慨 。后购着重记游 。写登高一段尤为真切 。既写出了山中的幽深境界和近乎恐怖的气氛;又如实地传达了作者凄清的主观感受 。前赋最后由悲而喜 。在暂时得到解脱印超然之乐中收束全文 。余意无穷 。后賦最后由喜而悲 。经历了道士化鹤的梦幻之后 。结尾是“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 。戞然而止 。带有更浓的虚无色彩 。它反快出寄情山水并不能完全医治作者心灵的创伤 。因而无法掩盖住凄凉的苦衷 。总的看来 。后赋成就不如前赋 。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
其他观点:
子瞻诗词冠天下 。儒佛仙法性如流 。每有会意皆精典 。得益文章憎命达 。宋朝儒风畅开阔 。词瓷精绝堪可誇 。三苏子房山居舍 。定慧院中隐栖鸦 。东坡先生止观图 。一语道破释拈花 。
其他观点:
北宋文学家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 。他的前后《赤壁赋》意境悠远 。旷达飘逸 。不实为冠绝千古的佳作 。
《前赤壁赋》创作于宋元丰五年(1082) 。此赋记叙了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通过问答形式 。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 。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 。在我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 。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 。此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 。前面记真景真情 。毫无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 。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 。纯属幻境幻觉 。迷离恍惚 。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
旷达—顿悟—感伤 。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的旷达充满哲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 。身处逆境而泰然 。
哪里水土不养人 。哪里黄土又不埋人呢?看破人生 。怎么活不是一辈子!

以《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例,如何论述苏轼旷达超远的艺术?

文章插图
以《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例,如何论述苏轼旷达超远的艺术?

文章插图
以《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例,如何论述苏轼旷达超远的艺术?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