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 二 )


评论语:梁启超在《王荆公传》第七章言即:
“所谓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者 。其大多数人之穷困 。则奢焉者之睃之而已 。”
既然是杜甫所作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前两句 。那么杜甫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份 。有一天杜甫离开京城去奉先省家 。沿途所见所闻简直不堪回首 。想一想 。自己在京城由于科考失第 。也曾不得不走动官员富贵人家 。吃的是残汤剩饭 。
如今这次省家一路走来中 。确实发现了有更困难的群体 。他们(她们)挨饿受冻、东倒西歪 。有的人早已死在路上了 。于是 。杜甫有感而发 。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从这首“五百字”的长文诗中 。不难发现杜甫当时的心理状况是矛盾而纠结的 。为什么富人过着迷烂生活 。而穷人却不能饱肚呢?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就是作者自身命运同社会底层穷者命运的交融点所在 。是社会不公平 。贫富差距过大的根本问题症结 。这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整个社会客观现实存在 。
存在不合理 。就应该受到鞭跶 。杜甫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而疾书 。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名句:两人同心 。其利断金 。大家都熟悉 。其下一句为: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为何是“臭”呢?古语“臭”即代表“气味” 。也不读“chou” 。而是读成“xiu” 。
那么“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肯” 。就可以这样认为富人喝酒吃肉的气味 。与路上那些受饿或冻死之人来对照 。是不是差别很大 。因为十一月份是冬天 。酒肉不会发臭 。但人有可能饿冻死 。
能大胆写出“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 。说明诗人忧国忧民 。他一边是揭示了朝庭腐败 。一边又同情了劳动者的辛酸 。
世中之人有不少人认为杜甫夸大其词 。事实上清人赵翼有评断:
“盖其思力沉厚 。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 。少陵必说到十分 。甚至于有十二三分者 。”
固此 。理解这两诗句更应结合全诗去渗透 。找到其精准思想脉博才可以 。非一二句而断言也 。
其他观点:
开元盛世盛极衰 。渔阳鼙鼓动地来 。
朱门当可聚金甲 。安史必然避箭台 。
蓬户遇难有心躲 。骸骨遗路无人埋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诗圣亲历切肤痛 。圆圆吃肉骂娘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