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中庸之道?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弊端是中庸之道吗?


什么叫中庸之道?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意思是凡事都有一个度 。很好的把握住这个度 。就是把握住了“道” 。偏离了这个度就不是中庸了 。是“过犹不及” 。实际上告诫人们说话做事应考虑到方方面面 。不搞特殊 。不走极端 。不动感情 。可适当的放松却不可放纵 。
中者 。“不偏不倚 。不执两端”是一种动态平衡 。因为“中”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终未敢称帝 。因为“中” 。范蠡剿灭吴 。而功成身退 。因为“中” 。曾国藩剿灭太平军 。却主动交出兵权 。因为“两端” 。项羽灭秦功高 。却众叛亲离 。殉命乌江 。因为“两端” 。商鞅变法 。不循私情 。却被无情车裂 。因为“两端” 。白起坑杀赵军无数 。威名远扬 。却被秦王赐死 。无极必反 。两端无常 。历史的长河中 。走过了多少英雄 。留下了多少无奈 。“中庸”对中国人影响破深 。中国人的性格内敛 。和这一思想关系很大 。另外中国的国名是“中” 。这里的“中”是否与中庸的“中”有一点相同的意思?应该说有 。
今天 。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 。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承认不同而谋求“和” 。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相处必走的一条路 。“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
中庸之道有什么危害?中庸虽有好处 。但害处更大 。中庸的实质是要达到平衡 。任何事物若稳定发展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收缩的方法 。两种力量向内 。相互抵消达到平衡 。即中庸;另一种是扩张的方法 。两种力量向外达到平衡 。中庸是采用了收缩的方式 。抵消两种力量向外达到平衡 。结果虽然是平衡的 。但另一个结果是很难让事物成长起来 。这个道理也许不太容易理解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粒种子发芽成长起来 。是向下扎根和向上成长两重力量的平衡 。如果这两种力量都很弱 。收缩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最终长成的就是根不深叶不茂的小草 。相反 。如果这两种力量都很强 。扩张平衡到一定程度 。最终成长的就是根深叶茂的大树 。
一直中庸下去就是平庸 。不愿意做一个过于平庸的人 。所以不能一再自我安慰 。应该有雄心壮志 。不能自我满足 。不沉于幻想 。努力地做些事情 。
中庸只是生活中调味品剂 。不应成为生活的目标 。或许中庸是达到极致目标后的另一种境界吧 。
其他观点:
\"中庸之道\"是形容人性深处最光芒的点、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意思不是折中 。“和稀泥” 。而意思是:心脏、社会票决领导头脑(中)时 。以平凡平常心对待(庸)“之道” 。当选了带头干 。落选的事都忘了、不知道 。这就是健康的社会和人体选领导头脑的平常机制 。文明道路 。谁知道单位无记名投票的意见隐私、自己脑细胞更新的事?若知道这些事 。就是腐败的社会和被监测、解剖还监测、解剖不清楚的病人死人 。
要想理解“中庸之道” 。就要明白中华文化、龙的造字规则 。否则解释不清楚 。“中庸\"的可操作意思不是折中的意思 。而是:以交换、票决马首是瞻的中国龙(五中)文化能用于日用的平凡生活中 。岂(庸)有平庸人吗?“庸\"(岂)可弃乎(吗)?
这一解释是毋庸置疑的 。《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开始的“说明” 。文/刘树成
其他观点:
中庸之道其实多半人是不理解的 。或者只理解一半 。这很大程度上毁在一个庸上 。认为庸就是平庸 。还有很多人只认为中庸之道就是没原则的老好人 。处事圆滑的像个狐狸 。如果落入这些认识肯定百分百是不对的 。
我们先看《中庸》开篇第一句话: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 。
所以《中庸》的主旨是讲天命和修道 。和很多人认识里的中庸是和稀泥 。没观点老狐狸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这些人只是得了中的少分应用 。然后贯彻了错误的庸当成庸俗庸人的含义而已 。庸其实是不易、不变的意思 。
平时我们多解释中庸为中不偏 。庸不易 。到这远远不够 。这中间没有讲道 。偏离道的一切中庸都不是中庸 。就像我们反感的那些假中庸现象 。搞得社会乌烟瘴气 。没有原则只有圆滑谋利 。在孔门来说 。这些多半都沦为乡愿 。也就是孔子所厌恶的德之贼也 。在心中无道的人来说 。中庸 。明哲保身都是自私自利的工具 。与真实偏离太远 。尽管表面上极其相似 。所以切不可被其骗过 。最好是看过几遍《中庸》原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