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其实这句不是诗也不是词 。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序”在古时候是一种优美的文字 。(现今也有序 。对某事在前的述说) 。如王羲之的《兰亭诗序》 。等 。都是利用古文赋体 。排偶等修辞艺术 。对景物 。情志的描述 。令人过目不忘 。把落霞比拟为孤鹜 。一起飞翔 。秋水倒映蓝天 。水天一色 。这上下两句 。排列对偶 。水乳交融 。不愧为古今名句 。但在格式上不符合对仗 。也非对联之格式 。细读《滕王阁序》 。不少此种警句 。故滕王阁是因此文以出名非虚言 。
其他观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话是最近网上引用的比较多的一句古诗 。说的是现代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读书人 。顺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没读书的人只能说“卧槽 。好大一群野鸭!”结果自然是境界完全不同 。这句诗在今人读来会感觉其意境很美 。如入画境 。给人以自然与人非常和谐 。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之境在里面 。在古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问题“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前言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但是《滕王阁序》并不是诗 。而是一篇骈文 。
按照”水平“而言 。是两个妙句 。但是这种句子很少用在诗中 。
在诗中一般是看不到这种节奏的句子的 。在词中常常可以用到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1、七言的诗 。大多是上四下三结构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窗含西岭--千秋雪 。4-3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4-3
这种四三结构是七言最常见的结构 。当然也可以分的更细一点:
朝辞--白帝--彩云间 。窗含--西岭--千秋雪 。2-2-3
这种223结构其实也是4-3结构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另外有一种所谓的折腰句 。有一点区别 。例如:
为他人-做嫁衣裳 。3-4
这种上三下四的句式 。被称为折腰句 。韦居安《梅磵诗话》中介绍 :
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 。谓之折腰句 。白乐天守吴门日 。答客问杭州诗云:“
大屋檐--多装雁齿 。小航船--亦画龙头 。”
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到溪桥 。”
在宋词中 。王千秋 《减字木兰花》结尾句写到:
欲买田--无使鬼钱 。
不过 。这种结构的句子在阅读时 。还是4-3的节奏 。例如:
大屋檐多--装雁齿 。小航船亦--画龙头 。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到溪桥 。
欲买田无--使鬼钱 。
而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明显有区别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很像宋词中的上三下四: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这两个七言句 。在结构上像宋词中的3-4结构 。这种方式的七言句 。在诗中没有 。但是在词中比较常见 。
例如欧阳修的《锦香囊》
一寸相思无著处 。甚夜长难度 。灯花前、几转寒更 。桐叶上、数声秋雨 。
真个此心终难负 。况少年情绪 。已交共、春茧缠绵 。终不学、钿筝移柱 。
其中4-3的七言句 。有:
一寸相思--无著处。真个此心--终难负 。
3-4的七言句 。如:
灯花前、几转寒更 。桐叶上、数声秋雨 。
已交共、春茧缠绵 。终不学、钿筝移柱 。
这种3-4结构的七言句 。前三个字有时也被看作三字逗 。不过欧阳修的这几句 。更像七言的句子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文章插图
这种3-4结构的七言句 。很少像《锦香囊》这样前后一起出现两句 。常常是上下两阕分开使用 。例如《花心动 和楚客忆梅》(宋·方岳)
雪带边寒 。渺愁予、雪中谁抱奇节 。逊在扬州 。逋老孤山 。芳信顿成消歇 。江南茅屋今安在 。【疏影瘦、祗堪叹息】 。归来未 。沙头立尽 。暮天云碧 。
自笑梁园赋客 。倚旧日鞍鞯 。春风巾帻 。问讯横枝 。暖热新花 。无处访寻诗阁 。几年不见冰霜面 。【知谁共、批风支月】 。归来也 。鸥盟不妨再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