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 。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 。表现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
文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及日常活动 。创造出一种宁静恬淡、乐天自然的意境 。寄托了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
【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苏东坡之所以喜爱这篇文章 。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常年飘荡、渴望安宁的生活及精神的栖息地 。更直接呈现了他对于仕途进退及处穷之道的思考 。以下几方面原因 。让他对《归去来兮辞》有一种特殊情结 。
一、苏轼故乡情结
故土难离 。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 。苏东坡也是如此 。他自二十一岁离开家乡眉山 。在此后四十余年的人生里 。除了在其母丧和父丧两次回蜀外 。再没有回过家乡 。终其一生 。苏东坡对家乡都是十分想念的 。这在他的诗词中思乡及渴望还乡的情怀化为“归故山” 。
如《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新白发 。不如归去旧青山 。”《醉落魄》中“苍颜华发 。故山归计何时决 。”、“故山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眉 。常羡归飞鹤 。”《临江仙》中“故山知好在 。孤客自悲凉 。” 。这样的诗词很多 。表达他的思乡情怀 。
二、苏轼的田园情结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 。他的归乡梦渺茫 。但是他的归去来兮情结没有变 。只是这时他退而求其次为“归田园” 。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终老 。田园的所在地也不必拘泥于家乡了 。在黄州苏轼常谈归故山 。间或也提及归田园 。
如《减字木兰花》中“不如归去 。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 。待有良田是几时 。”
三、苏轼的脱离仕途情结
苏轼饱尝仕途沉浮之苦 。心存退意 。
如《定风波》中“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临江仙》中“尘心消尽道心平 。江南与塞北 。何处不堪行 。”《哨遍》中“君看今古悠悠 。浮宦人间世 。这些百岁 。光阴几日 。三万六千而已 。醉乡路隐不妨行 。但人生 。适情耳 。”
苏轼非常欣赏陶渊明的才华个文人操守 。加之人生坎坷、宦海沉浮 。也和陶渊明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 。所以喜欢《归去来兮辞》也就不言而喻了 。

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因为东坡对“归隐”求而不得!
当时是宋朝 。在儒家思想的封锁下 。一个官员如果选择辞官归隐 。等同于辱骂皇上是昏君 。
圣代无隐者!
由于苏东坡前有“乌台诗案” 。后有“连番谪贬” 。所以 。他的归隐完全可以理解为对朝廷 。对皇帝存有抱怨 。存有愤恨 。他的行为一定会遭到许多所谓“忠臣”的指责和声讨 。一定会遭到皇帝 。太后 。太子的不满 。
他太出名了!
他想这样做 。却知道绝对不能这样做!
所以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哪里是他的最爱?明明是他的最痛!爱到深处所以痛 。求之不得所以痛 。视若不见所以痛!
雷霆雨露 。皆是君恩!
唯一的办法就是指哪去哪 。说东向东 。说西向西 。所以他才在自画像中题了一句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这句诗可以拆开来解 。
第一句是心灰 。表示对官场的失望 。对际遇的失落 。更是对功名的淡然 。可是为什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呢?因为身如不系之舟 。
不系之舟的精准解释是
身不由已!
苏东坡只是反过来表达而已 。
他憋不住 。所以总写一些消极落寞的词作 。每个稍有文化的人看到这些诗词都能闻到一股浓到化不开的避世之意 。何况皇帝 。
我们可以脑补一个画面 。皇帝看到了这首诗“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皇帝心中会如何想?你做为大宋第一文杰 。而且还是官员 。动不动写诗说什么心灰 。归去 。烟雨任平生 。不系之舟 。平生功业 。这不是发牢骚是什么?
这不是埋怨我这个皇帝是什么?
好吧 。你埋怨我 。我如数奉还!
御手一指 。你去黄州 。再一指 。你去杭州 。再一指 。你去海南吧!总之 。就是折腾你 。谁让你不停地埋怨朝廷 。
小可之前 。在一些回复中说 。苏东坡想要安定 。非常容易 。只需上书做一次深刻的自我批评就可以了 。同时以后写诗绝不消极就万事OK 。皇上一定会借着这个台阶下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