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出炉!涉及VOCs的有哪些?( 三 )


考核指标:大气卤素自由基(OClO, OIO, IO)浓度检测限达到 10 ppt 。时间分辨率小于 60s 。测量误差小于 20%;大气 OH、HO2和 NO3自由基检测限分别达到 0.02 ppt、0.2ppt 和 3ppt 。测量误差小于 10% 。实现大气 OH 和 NO3自由基总反应性的在线检测测量 。检测限达到 0.5/s 。测量误差小于 15% 。设备时间分辨率小于 30s 。可适用于移动式平台 。
1.4 挥发性有机物激光雷达与便携式质谱探测技术
研究内容:突破挥发性有机物(VOCs)面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激光雷达和质谱便携高精度快速走航测量技术 。攻克自主可控的专用激光光源和色质联用核心方法 。研发自主 可控的高时空分辨率三维立体监管设备和便携式气象色谱-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形成 VOCs 排放源的精确定位能力及污染物实时定性定量测量能力;研究排放通量与总量精确测算方法 。研发系列化 VOCs 激光雷达排放通量监测技术装备和小型化 VOCs 排放通量实时高频测量设备 。建立相关标定、质控技术体系 。形成不依赖园区条件快速灵活部署的监测系统和精细化监管平台 。实现对典型面源和无组织源立体精确定位和监测监管 。并开展应用示范 。
考核指标:研发挥发性有机物面源和无组织源的系列化激光雷达设备 。至少实现对短链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类各 1 种的空间分布监测和排放源定位能力 。空间分辨率达 20m 。时间分辨率小于 2min 。测量误差小于 20%;完成 VOCs 排放源原位测量设备研制 。色谱流量≥1mL/min 。VOCs 测量质量范围 2~520amu 。浓度范围 0.1ppb~100ppm 。浓度测量精度小于 10%;排放通量与总量估算误差小于 30% 。排放通量测量频率30min。可测VOCs 种类> 50 种。包络 ≤60cm×100cm×200cm 。体积 40×39×23m3 。重量不超过 17kg (不含电池);以上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均不低于 90% 。适合外场观测和移动平台 。可在园区外灵活部署独立开展监测工作 。
1.5 固定污染源超低排放高精度监测与质控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固定源可凝结 PM2.5、前体物及温室气体等高精度监测与质控技术 。构建烟羽环境演化系统 。开发电力、钢铁、建材等固定源超低排放改造后可凝结 PM2.5 及 其前体物(SO3、NH3、HCl、VOCs 等)的高精度监测与质控技术设备 。研制适用于固定源烟气的 CO2、CH4、δ13 CO2等温室气体和烟气流量的高灵敏在线监测技术设备 。研发固定源 CO2捕集系统有机胺逃逸在线监测质谱仪 。开发颗粒物发生、检测等准确标定与质控技术设备 。构建固定源超低排放高精度监测平台 。在重点污染源开展应用示范 。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源超低排放高精度监测和质控技术设备 。满足国家固定源超低排放管理的新需求 。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 。自主研发的固定源可凝结 PM2.5监测设备检出限小于 0.2mg/m3 。气体吸收偏差小于 5%;SO3 检出限小于 0.3mg/m3 。NH3、HCl、VOCs 检出限小于 0.1ppm;CO2、CH4、CO 检测限分别可达 1 ppm、0.1 ppm 和 0.5 ppm 。δ13 CO2检测精度小于±2‰ 。烟气流量测量相对误差小于±2%;有机胺检出限可达 10ppt 。时间分辨率达 1 分钟;形成质控所需的微米、亚微米和纳米颗粒物发生和检测技术装备;现场测量量值传递技术方法指南和质控技术规范 1 套 。
1.6 大气污染源全组分谱库建立及排放清单编制
研究内容:建立适用于主要排放源类的细颗粒物组分、活性氮、全挥发性区间有机物及全相态 Hg、Cl 的采样和源谱测量和质控方法;构建覆盖全挥发性区间的有机物和全相 态 Hg、Cl 的综合排放源成分谱库 。研究重点源的氮、汞同位素指纹;建立全国尺度包含上述化学成分的全物种动态 放清单及在线技术平台 。评估排放时空变化趋势、成分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
考核指标:形成构建主要排放源全组分成分谱的采样分析与评价技术规范 2 项 。建成包括超过 300 条成分谱的全组分源谱库;建立包含颗粒物全组分、活性氮、500 种以上不 同挥发性区间有机物及全相态 Hg、Cl 的全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通过在线技术平台公开共享 。不确定度在 50%以内 。空间分辨率 3 公里 。重点区域达到 1 公里 。实现逐年动态更新 。
1.7 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精准预测技术与污染过程调控系统
研究内容:集成环境大气-地表跨层关键过程机制表征和溯源新技术、智能化的全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和多元资料同化技术 。支撑全球-区域-城市-园区空气质量的精准预报 预测;研制并集成 PM2.5和 O3双降和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等多目标大气承载量高分辨率动态估算技术和跨界传输高精度动态预测技术;研究区域污染过程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影 响机制和智能耦合模拟新方法;形成预测集成平台和污染过程调控系统 。在典型地区开展示范应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