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账改革进行时:多地落地传来“阵痛”,个账改革不该做?


??“医保个账改革”落地的“阵痛”,正在各地上演 。
??近日,在华中某中心城市,“医保个账改革”落地后的反对声,让这场本就“谨慎再谨慎”的改革,变得再度紧张 。在此前,政策落地时的“阵痛声”也偶有传来 。
??这场被认为是25年来中国最大的一次、几乎是最谨慎的一次、也几乎是最必要的一次医保改革,早在征求意见时就不断引起争论 。
??这次改革不仅关涉全国3.5亿在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1.1万亿资金,而且其带来的门诊统筹机制,是终结小病大治,节约住院资金,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一步 。
??对于此次改革的认知鸿沟,数专业人士和普罗大众之间的差距最大 。

医保个账改革进行时:多地落地传来“阵痛”,个账改革不该做?

文章插图
??2021年4月,当《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出台,面对着那份要把占医保个人账户缴费一半左右的单位部分转入统筹账户的文件,公众舆论质问:是不是“我的钱被国家拿走了?”而专业人士曾告诉八点健闻:“当时我们提的意见是全部取消*个账*,留这一半做什么?”
??某种意义上,公众的不解和阻力在预期之中,各地落地时如履薄冰,亦进行了大量的政策解释和宣传,结果一些地区落地实施时,仍然招来了大量不解和反对 。
??双方争论核心仍然围绕那个旧话题:医保个人账户里的这些钱,究竟是保险,还是储蓄?
??“个账改革”政策本身已经给予了回答,改革落地时要进一步体现共济性 。简单讲,就是提高门诊共济保障水平,来冲抵个账资金减少带来的落差 。
??纵观各地“阵痛”,最叫疼的莫过于退休职工,尤其是年纪较大的退休职工 。改革前每月划拨个人医保账户上的金额不少,改革后可能直接少了一多半;有相当部分老年人担忧,以后药店购药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被迫前往医院就医购药,变相加重了自己和医院的负担 。
??灵活就业人员也觉不满,因为有些地区改革后不再对其个人账户予以补助,灵活就业人员会认为就医负担似乎更重 。
??但现实情况是,全国有几百个医保统筹区,各地医保报销水平、待遇、门诊共济保障能力都差异巨大 。原本制度本身的碎片化,加之涉及民众口袋里的钱,让情况变得更复杂——不仅容易互相攀比,而且敏感也会加倍 。
??在“医保个账改革”在各地集中落地的今年,一位医保领域研究者强调,个账改革在落地中带来的阵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经年,各地须做好妥善应对,务求在政策实施中实现“软着陆” 。
??各地步伐不同,差异巨大
??按照“个账改革”方案的设计,自2021年12月底算起,各统筹区域有*示,建立门诊统筹的基础,以及政策实施时的宣传引导是否充分得当,也许是影响各地改革效果和舆论反应的最大影响因素 。
??在改革初始,直接调低个账划拨比例是见效最快的手段 。过去十年间,镇*”了,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该统筹区的医保资金几乎每年都会亏损,甚至曾接受国家补贴,医保基金压力巨大 。
??对于这些地区来说,腾挪个人账户资金,缓解医保资金压力的冲动或许会更加强烈 。在这种冲动之下,一步到位的改革难免带来“疼痛” 。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华东地区部分统筹区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在职人员医保个人账户单位划拨部分减半,同时门诊方面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之余还扩大适用范围;第二步,调整退休人员个账计入政策 。
??不过,据了解,这些把退休人员个账调整难题放在第二步解决的统筹区,对于未来也充满忧虑,甚至已经在谋划批评之声翻涌时的应对之策 。
??八点健闻发现,虽然有的地区能直接调整,有的则需要分两步调整到位,但各地在职职工个人账户比例调整的部分基本与国家方案保持一致,其较大的差异体现在了门诊保障待遇的水平 。
??有改革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统筹支付比例分别为50%*在职职工*、60%*退休职工*,仅略高于国家标准;一些已有改革经验的地方,如上海,能直接将报销比例和分级诊疗挂钩,从*意见,这可能是推动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 。”
??一位地方医保局相关人士推测,公众的这一担忧或许还和当地门诊统筹定点数量,甚至是否实行了门诊统筹有关 。
??他所在城市门诊统筹落地已有一段时间 。据他观察,为了报销,很少有老人去药店买药,“除非账户上钱太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