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 。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
注意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 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痈疽已溃者均不宜服 。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也不宜服用 。
附方
白蔹汤《圣济总录》;漏芦汤《外科精义》;贯众汤《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
2.《本草经疏》:白蔹,若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 。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 。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 。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
3.《本经逢原》: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 。《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 。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 。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
4.《本草正义》: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 。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 。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 。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 。《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 。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 。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 。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
5.《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
6.《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
7.《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
8.《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
9.《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
10.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
11.《纲目》:解狼毒毒 。
摘录
《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