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八大菜系中鲁菜排名第一?( 三 )


为什么有人说八大菜系中鲁菜排名第一?

文章插图
从秦汉开始到南北朝 。是鲁菜逐渐由宫廷步入民间的开始 。随着以土地为主要代表的生产要素私有制的发展 。民间开始涌现出积聚大量财富的新阶层 。这些新阶层在聚敛财富之后自然也开始追求饮食上的享受 。这也使得原先在贵族圈子里独享的饮食文化逐渐向民间扩散 。自秦汉至南北朝 。庄园逐渐成为组织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 。鲁菜也逐渐由“宫廷菜”过渡到了“庄园菜”的形式 。北朝高阳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记录了大量当时庄园菜的烹饪技法 。水平相当高超 。而出土的画像石砖中也留下了当时庖厨之间的形象画面 。山东章丘普集镇和高唐县城东固河分别出土的两个绿釉陶质厨夫俑 。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山东饮食中红、白案的分野情况[③] 。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作为“北食”代表的鲁菜自然也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法与风格 。变得更加的开放与多元 。
为什么有人说八大菜系中鲁菜排名第一?

文章插图
隋唐时期是我国第二个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 。随着国家的统一 。大运河的开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促进了以鲁菜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 。从隋唐到之后的宋朝 。随着市肆经济的发展 。鲁菜正式的由庄园进入市肆 。其面对的对象更加的广泛 。相比于相对封闭与孤立的庄园 。位于大小城市中的市肆饮食无疑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多元性 。在这一时期也留下了诸多的美食著作 。如谢枫的 《食经》、韦巨源的 《烧尾宴食单》 和段成式的 《酉阳杂俎》等 。无不充分体现着这一时期鲁菜的活力与多样 。同时 。在从隋唐到宋的这五六百年时间里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不同区域的人民依托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 。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惯 。传统中国菜系的“三大流域四大菜系” 。即黄河流域的鲁菜、长江流域的川、淮扬菜系以及珠江流域的粤菜的格局也逐渐清晰起来 。鲁菜作为“北食”的代表 。其影响力已扩展到齐鲁大地之外 。遍布京津、东北西北 。也逐渐形成了“方高贵而不小家子气 。堂堂正正而不走偏峰”[④]的菜系风格 。
为什么有人说八大菜系中鲁菜排名第一?

文章插图
元明清三代六百余年的统一 。为鲁菜由市肆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 。元代的北方饮食多少都收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 。但到了明代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已经融合到“北食”固有的习惯当中 。成为了北方居民共有的饮食特色 。而随着明清时期近代经济元素的产生与整个市民阶层的萌芽 。鲁菜真正的走入民间 。具备了清晰的市井化特色 。这一特色在传统文学《金瓶梅》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小说的主要舞台位于运河沿岸 。虽托名北宋 。但其中涉及到名目繁多的菜肴、果品、茶酒的描写 。正是晚明市井生活的鲜活写照 。同时 。在逐渐的市井化的过程中 。作为鲁菜本源的“宫廷菜”传统并没有消失 。基本上说我国古代各朝的统治中心都在北方 。作为“北食”代表的鲁菜一直是官方饮食的“基本款” 。鲁菜的“宫廷菜”“官府菜”经千余年发展 。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其中宫廷菜以清廷“满汉全席”为代表 。而官府菜则以“孔府菜”为代表 。而这些“贵族菜系”也终于在清末民国时期走出了高墙大院 。来到了民间 。
为什么有人说八大菜系中鲁菜排名第一?

文章插图
总体来说 。鲁菜的悠久历史是一段由社会上层到下层 。由少数人到多数人逐渐扩张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由宫廷到庄园 。由庄园到市肆再到市井民间 。鲁菜真正的立足齐鲁辐射北方 。形成了整个地区内一种共有的饮食文化习俗 。
三、五味均善 。唯中唯和——鲁菜的主要特色和文化品格
从烹饪的技巧上来说 。鲁菜烹饪技巧全面 。尤其以用料考究、注重调味闻名 。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当中 。鲁菜在以“咸鲜”为基本特色的同时 。于酸甜苦辣诸味也都有普遍地展现 。可谓是“五味均善” 。
具体的烹饪技巧方面 。鲁菜以爆、炒、烧、炸、扒、塌等技巧最具特色 。有名的菜品有二三百之多 。清人袁牧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滚油爆炒 。加料起锅 。以极脆为佳 。此北人法也 。”烧有红烧、白烧等不同做法 。鲁菜代表作“九转大肠”即为烧菜代表 。塌是鲁菜独有的技法 。主料事先腌制或加入菜心 。挂淀粉或面糊 。两面塌煎至金黄色 。放入调料或清汤 。慢火收尽汤汁 。非常入味 。代表作有锅塌豆腐、锅塌里脊等 。除此之外 。汤是鲁菜的独门秘方 。有清汤和奶汤之分 。素有“厨子的汤 。唱戏的腔”之说 。清汤一般以鸡、鸭为主料 。奶汤则加入猪骨、猪肘等高油脂肉类 。等经过煮沸、微煮、“清哨”等工艺制成 。清汤清亮 。奶汤纯白 。味道都非常鲜美 。著名的菜肴有奶汤蒲菜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