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燕国在春秋时期一直默默无闻 。在战国时期因燕昭王的改革强大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道出了燕国面对秦军铁骑的无可奈何 。只能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
燕国的起源和发家史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的燕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华北大平原 。西有巍峨的太行山 。时有山地民族侵扰 。东有渤海海侵和黄河故道的滚动所造成的沼泽地带 。道路不畅 。平原中部地势平坦 。一望无际 。无险可守 。燕国初期 。战事频繁 。平定领地内的土著 。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扰 。均凭武力支持 。民不聊生 。哪有机会发展军事和生产力!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的燕国:
燕国在春秋时期完全处于一中“挂机”状态 。被齐国打压的默默无闻 。因此燕国国君史上的第一位贤君燕昭王出现了 。
燕昭王继位之前燕国内部一片大乱 。强齐多次插手燕国内政杀害燕王 。因此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 。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 。这就是燕昭王 。即位后 。励精图治 。招揽人才 。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
燕昭王采取一下几点改革燕国: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二、改革内政:
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首先 。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 。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 。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 。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 。摈弃“亲亲”、“贵贵”的择人传统 。廓清了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 。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 。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 。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 。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 。以安定社会秩序 。在军事上 。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 。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 。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 。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 。昭王也派人去祝贺 。给予关怀 。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 。共命运 。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 。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燕国默默无闻并不是为了蓄力待发 。而是缺少明君
燕昭王以后再无燕国!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燕国的后继君王更是昏庸 。秦赵的长平之战后 。赵军大败 。燕国没有帮赵 。反而多次乘火打劫 。但均被赵国粉碎 。国力减弱 。待到秦将王翦破赵之时 。燕国人丝毫没有唇亡齿寒的危机 。反而想乘火打劫 。直到秦军陈兵易水才恍然大悟 。只可惜为时已晚 。等待的只有灭国而已 。
结语:燕国几世几代才出了一个燕昭王这样的明君 。但也无法引领燕国走上正在的强盛之路 。燕国的默默无闻并不是为了蓄力待发 。而是缺少像燕昭王这样的明君罢了!纵观山东六国不皆是如此吗?一代不如一代 。只会窝里斗 。让一个养马的家族统一天下 。甚是可笑啊!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朋友们好 。我是一个喜欢用哲学思考历史 。用逻辑探索真相的人 。欢迎关注我 。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关于燕国 。很多人对它不了解 。所以才会有这个问题 。
首先 。我们看看燕国的地理位置 。它地处当时周天子版图的东北边 。与中原各国少有交集 。而与它相邻的齐赵两国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中原各国在纠缠 。以至于燕国的动静相对较小 。被我们误以为它默默无闻 。
其次 。我们要明白 。燕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国力虚弱的小国 。当初分封召公奭到这个地方 。不是因为他弱 。而恰恰是因为他能打 。燕国一直以来为中原各国在抵御北戎的入侵 。他根本就不需要蓄势待发 。
战国七雄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是为了蓄势待发吗?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