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文章插图
关于“格物致知” 。请各位不要误解 。它并不是王阳明提出的 。而是出自《大学》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逻缉基础 。然而《大学》中却没有具体描述如何格物、所致何知 。
因此 。从汉代开始 。关于格物致知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版本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的解释 。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 。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而王阳明(继承了程颢的思想)的解释 。则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 。这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可谓针锋相对 。各执己见 。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在这场学术争斗中 。王阳明以不可压倒的优势胜出 。那么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又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文章插图
接下来 。有书君和各位细细道来 。
一:格物 。
格 。就是“正”的意思 。正其不正 。便归于正 。
所谓物 。就是意念所涉及的东西 。王阳明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 。”因此 。追本溯源 。物便是心的产物 。
因此 。王阳明主张的格物 。本质上就是格心 。而格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念头 。即端正自己的意念 。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看到 。王阳明让客观存在的物 。成为主观意念活动的内容 。他主张向内用功 。向内即是心 。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无须从外在事物去推求原理 。
我们通常所说的 。心静则安 。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 。这些理论不都是来源于心学吗?可见 。心是决定意识的根本 。
二:致知
这里的知 。为良知 。“心之本体便是知” 。如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 。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 。良知无所不能 。能解决一切问题 。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文章插图
致知 。即致良知 。就是把我们生而具有的良知推扩出去 。“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 。
如何致良知呢?内在方面 。指人应扩充自己的良知 。扩充到最大限度 。外在方面 。是指把良知实在地付诸于行动中去 。这样 。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
因此 。对于格物致知 。王阳明先生的观点为 。一切的智慧都在心内 。不必向外寻求 。遇到任何事情 。只需端正自己的内心 。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 。真理自然显现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便是这个道理 。
他的观点和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感悟“何期自性本自俱足 。何期自性本自圆满……”是一致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对孔子学说的阐释 。这便形成了后来璀璨夺目的心学 。
各位看官 。以上是有书君的一点浅薄之见 。欢迎各位参与探讨 。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不是理论知识 。学术讨论 。而是体认生活 。你有孝顺的心 。就去实践(格物) 。格物才知道孝心纯粹不纯粹(致知) 。能口吐莲花 。学富五车的谈孝顺的理论 。如果没有实践就不是格物 。如果对父母大呼小叫就不是致知 。如果认为孝顺是种准则 。那么演员可以演的比你符合标准 。家庭 。事业都一样 。凭良知才可能真心(实践)格物 。真心格物才可能体悟内心真知(致知) 。
其他观点:
这个不好用文字阐述 。王阳明在四句教已经写的很清楚 。后人还是继续问到底是啥 。到底心学是怎么样?这个就很难回答了 。开悟的境界 。不可说 。无法说 。说了也不懂 。懂了又不需要说 。
禅宗佛法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师徒之间 。以心印心 。无一实法可得 。心学也是如此 。境界是什么?开悟是什么?让人如何去诉说?
如此难解 。难说 。不如一声狂啸 。一个微妙 。一个动作 。好了 。有缘者得知 。拈花一笑 。就是说这个境界 。善哉!善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