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文章插图
《大学》说的“诚意” 。不是讲要端正“学习态度”的含义 。
这在《大学》文中已经说清楚了——“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
什么叫“毋自欺” 。就是不要如“小人”一般 。没什么坏事不干 。但在人们面前尽吹嘘自己多么善良 。
而不“自欺”的关键 。文中也说到了——“故君子必慎独也” 。就是君子“独处”而无人监督的时候 。也懂得约束自己 。“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内心诚实 。就能表里如一 。
文中引曾子的话说:“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其严乎” 。这是说 。君子独处的时候 。你就想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 。许多手指在指着你 。这是多么严厉和可敬畏的监督呀!
这一段话的最后总结说:“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 。美德可以滋润身心 。心胸宽广 。身体也就安适 。所以 。君子必须要使自己的内心诚实纯净 。
“诚意正心”的“正心” 。讲的是道德修养 。也就是“修身”的下一个问题 。与“诚意”不是一回事 。限于篇幅 。不再赘述 。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文章插图
说回到《大学》 。
《大学》 。是《礼记》第四十二篇 。据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所作 。
文中 。有引曾子原话 。看来并非全文皆出自曾子笔下 。
这就要说到《礼记》 。
“记” 。有别于“经” 。应为“课堂笔记”之意 。
因此 。《礼记》当为儒学门生记录老师所讲课程 。又加以整理 。故称“记” 。《礼记》 。就是儒学师长讲授“礼”这门课程的“笔记” 。
当然 。《大学》 。很可能是曾子再传讲授 。因而后世才有曾子作《大学》的说法 。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文章插图
曾子与孔子同时 。但《礼记》成书 。亦在约四百年之后的西汉后期 。传由“小戴” 。即戴圣所编 。
郑玄 。坚定地持此说 。其云:“戴德传《记》八十五篇 。则《大戴礼》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 。则此《礼记》是也 。”
大戴、小戴是叔侄关系 。
《礼记》四十九篇 。西汉末刘向分为十一类 。
第一类为“通论” 。包括《檀弓》上下、《礼运》、《玉藻》、《大传》、《学记》、《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 。共十六篇 。
近代学者有将四十九篇归为三类者 。第一类仍是“通论” 。《中庸》、《大学》皆在其中 。
所谓“通论” 。即认为这些篇讲述的是“学礼”最基本的理论概述及学习要求 。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文章插图
或许正因如此 。宋代大儒“二程” 。即程颢程颐 。首先将《大学》从《礼记》里抽出 。编次章句 。随后 。朱熹又将《中庸》抽出 。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且将《大学》放于首篇 。重新编排训释 。
宋儒们称 。《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也 。”
“大学” 。曾是三代之“太学” 。是贵族从政前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
但郑玄不同意这种解释 。他在《礼记目录》中说 。“大学”是“博学” 。
朱熹基本赞成这种观点 。说:“大学者 。大人之学也 。”其中包含“广博学习”之意 。但“大人”又指贵族 。
无论如何 。《大学》是“礼学”或曰儒学的“初学入德之门”这个说法不错 。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

文章插图
其更像《入学指南》或“学习大纲” 。提出了“礼学”或曰儒学的基本学习要求 。
总的学习宗旨 。就是开篇说的三点——“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这是学生的“学习目的” 。也是“大学”这种学校的“培养目的” 。
“明明德” 。就是把正确的道德广播天下 。
“亲民” 。程颐认为“亲”当为“新” 。是革新更新之义;朱熹认为 。“亲民”是说要把好的道德推以及人 。革除“旧染” 。
“止于至善” 。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
在三条原则之后 。就给贵族学生们提出了将来从政需要做到的“八个步骤” 。即——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