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上几万年前就有人生活了,为何良渚古城能被称为文明古城?何为判断依据?( 二 )


良渚文化的核心元素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向外传播 。拥有鲜明的良渚特色的玉器不仅遍布环太湖流域 。甚至也远播石峁、陶寺乃至三星堆、金沙、二里头、殷墟等更为晚期的各大考古遗址 。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多源起源、不同地区文化逐渐融合汇流的壮阔图景 。
我们如何认识良渚?
从 1936 年由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发现以来 。良渚遗址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掘、调查与研究 。其本身的内涵不断被新的考古发现所揭示 。其重要的意义也愈加获得重视 。
早在 1930 年代发现之初 。良渚即进入了单体遗址考古的阶段 。这里出土的黑陶十分类似于山东一带的龙山文化 。在当时颇为流行的龙山与仰韶的两大文化框架之下 。良渚曾长期被认作是龙山文化的一支 。
直到 1950 年代以后 。大量类似特征的史前遗址在环太湖流域被发现 。成为了良渚文化得以「独立」的重要基础 。在 1959 年 。考古学家夏鼐将其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 。
1986 年以后 。以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重要的遗址发现为标志 。良渚进入了遗址群考古的第二阶段 。
在这一区域的上百处遗址点中 。良渚遗址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良渚遗址群在 1996 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成为良渚保护史上的里程碑 。而良渚作为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作为当时重要的中心 。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
大量精美的玉器也在这一时期出土 。营造了我们今天对良渚文化的主要印象 。以玉琮、玉璧、玉钺为典型器型的玉器系统 。成为人们理解良渚价值的重要依据 。
2007 年 。在良渚遗址发现的城墙遗迹是中国 21 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意味着良渚遗址群是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 。良渚古城所存在的宫殿、内城、外城结构标志着在史前时期 。这里已经成为了城邦的中心 。意味着权力的集中、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国家的雏形 。这是史前文明的极高成就 。
对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研究成为第三阶段的重要内容 。也肩负起探寻文明起源、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责任 。
在良渚的申遗进程中 。申报的名称从原先的「良渚考古遗址」(Liangzhu Archaeological Site)演变为「良渚古城遗址」(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也展现出最新的考古发现正被迅速地引入到申遗策略中 。并参与奠立了良渚的价值基础 。
去良渚遗址看什么?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这是良渚古城遗址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属性 。在良渚 。可以将这一实证过程的不同面向 。当做最重要的看点 。
文明起源始终是最受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
尽管对「文明」的定义仍有不少讨论 。但在不同文明起源论中 。有一些重要的标志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比如: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国家制度的建立等等 。
当然 。在世界范围内 。不同的古文明拥有各自独特的属性(比如南美洲的古文明没有出现文字) 。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作为文明的「准入门槛」 。因此 。传统史学界在理解文明时 。也往往从物质、政体、精神三个层面建立技术路径 。
我们将从古、墓葬、水利设施等多个方面 。来理解良渚从物质到政体、再到精神的文明面貌 。
古城
良渚古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之一 。它的出现意味着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城乡分野」 。
出于对交通、水利、地理因素的综合考虑 。良渚古城的选址并不位于良渚文化圈的地理中心 。但其西面是富饶的天目山脉 。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玉石资源 。而东面则是河网平原 。可以发展农业和水路交通 。
古城是一座以莫角山建筑基址为中心的古代城市 。由内向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 。将古城划分为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 。这一格局也成为诸多后世都城的重要模型 。
我们可以根据良渚古城遗址的布局结构判断出这个重要的城市中心不再仅仅是一处农业社会的大型聚落 。而已经发展出了社会分工、阶层分化的城市属性 。在良渚古城中心的莫角山是一处因地制宜建造的大型公共空间的建筑基址 。是良渚的权力中心 。这一公共空间的存在 。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秩序中心 。标志着良渚人已经拥有了复杂的公共生活 。支撑其运行着一套独特的政治与信仰体系 。
墓葬
关于阶层分化的另一个显著证据 。是古城内外的大量墓葬遗存 。
靠近城市中心的反山墓地是良渚高等级贵族墓葬的代表 。拥有大量的精美玉器作为陪葬 。其中著名的反山 12 号墓内同时出土了象征信仰中心地位的玉琮和象征权力中心地位的玉钺 。其玉器陪葬品的规格之高 。无出其右者 。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王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