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说的一段话 。提问把“桓”误作“恒” 。而且还丢了一个“魋”字 。
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原文通释:
孔子说:“上天给了我品德 。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
注释:
桓魋 。当时宋国的司马 。主管军事 。是宋桓公的后代 。公元前492年 。孔子周游列国 。从卫国去陈国时 。桓魋听到消息率兵来阻拦 。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 。桓魋拔掉大树 。而且要杀孔子 。在弟子保护下 。孔子离开了宋国 。在途中 。孔子说了这番话 。魋 。音Tuí 。
其如予何 。他能把我怎么样 。其 。代词 。复指桓魋 。如……何 。把……怎么样 。
孔子周游列国时受到反对者的重重阻挠 。吃了不少苦 。这一次差点把命搭上 。桓魋为什么这么对待孔子呢?是因为桓魋听说孔子曾经批评过自己 。好在桓魋还有些顾虑 。没有杀孔子 。桓魋为什么有顾虑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自己是有仁德的人 。“天生德于予” 。当时有人信服孔子 。孔子受到许多国君的礼遇 。宋国是个比鲁国还小的诸侯国 。所以桓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wéi)轻易杀他 。无可奈何之下 。吓唬吓唬孔子 。
细论起来桓魋和孔子还是一个老祖宗呢 。都是子姓 。
后来桓魋在宋国谋反 。一家人逃出宋国 。他的弟弟司马牛还曾拜孔子为师 。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口语译为:天老爷把德行赐给了我 。那个司马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如何理解“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这句话?】原因是当年孔子从鲁国达到宋国 。在一颗大树底下教学生礼仪之道 。宋国的司马桓魋知道后想杀掉孔子(因为孔子曾经批评他生活奢侈) 。于是把树砍了 。孔子在学生的坚持和恳求下 。离开了那里 。孔子老大不乐意 。学生们倒是急得不行 。才有了上面那一句话 。
在小编看来 。这一句话明显带有嘴硬的性质 。而且还带有一些老年人独有的倔劲儿 。很是可气可爱 。
至于如果理解?
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一个道理
道德在刀枪面前 。连屁都不是!
你是圣人又能如何?你德操附体又能怎样?干掉你 。只需一把刀就够了!
当然 。引伸开来 。在以儒治国的封建时代 。每次外敌入侵 。都是如此 。泱泱王道 。真的是不如长枪大炮来得实惠些 。
没有武力做支撑 。道德只是一纸发臭的纸!所谓“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就是这个脉络 。道德的存在前提是对方也和你讲道德 。
可是 。这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庄子对儒学存在质疑的原因之一 。庄子在《胠箧》所描述的田成子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 。田成子是一个奸臣 。杀友弑君 。把齐国占为己有 。然后又实行善政 。获得了百姓的认同 。导致那些倡导道德的大国不愿意攻打他 。小国不敢攻打他 。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赤祼祼的耳光 。扇在道德的脸上!
道德 。是无路可走的 。杜公在诗中经常自嘲自己是“腐儒”也是略有此意 。而古往今来 。那些道德君子 。无一不是命运多舛之辈 。从屈原开始数 。品德不错的名人 。有一个算一个 。
反过来 。如果你擅长将道德做为幌子或是武器 。做为面具或是工具 。灵活动用的话 。那么仕途或事业一定会大放异彩 。从田成子开始算 。有一个算一个 。
孔子说 。德于予 。其如矛和 。可实际上的真实情况却被北岛一笔写尽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道德品行 。需要一个前提 。只有满足这个前提 。才可以达到“德于予 。其如矛和”的要求 。
可惜这个前提 。我们达不到!或者还未达到!
个人看法 。不喜勿喷!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① 。桓魋其如予何②!”(《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三章》)
“天生德于予” 。反映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说 。即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是合一的 。这是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 。
早在夏商周三代 。人们就把天当作主宰自然和社会的最高的神 。孔子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 。不强调天是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 。但却承认天命的作用 。
“天生德于予” 。即认为人的德性是天赋的 。孟子发挥了这一思想 。提出“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认为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 。尽心、知性就能懂得天命 。这就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
推荐阅读
- 基围虾要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
- 怎样才能应聘上星巴克?
- 2017已经过去,大家来分享一下好看的完结小说?
- 常吃花生的好处和坏处
- 经常能看见坐在星巴克里拿着电脑的,他们都是做什么的?
- 仙侠玄幻小说中,哪一件兵器或者武器让你非常想要拥有?
- 花生生吃补血还是熟吃补血
- 星巴克全职有什么硬性条件吗?
- 有没有好看的轻小说?